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热评:盛世中的蝼蚁上演谁的罪与罚? /

热评:《盛世中的蝼蚁》上演谁的罪与罚?

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已是司空见惯,文章内容因涉嫌违规被删除也并不蹊跷。今早,在朋友圈看到《盛世中的蝼蚁》一文,上述两种情况全占,果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盛世中的蝼蚁》以前几天甘肃一家六口相继身亡为蓝本剖析了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8月26日18时许,甘肃省康乐县景谷镇阿姑山村,28岁女子杨改兰在其家房屋后一条羊肠小道上,用斧子将自己的4个亲生子女(一个6岁,两个双胞胎5岁,一个三岁)一一砍杀,在发现孩子未死后,又逼迫他们喝下农药,随后自杀身亡。外出打工的丈夫李克英在接到电话赶回后被眼前的一幕吓傻,在平静料理完一家人的后事后,这个男人也以喝农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事情简单到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个中的滋味及心酸却是漫无边际。

杨改兰“毒”于虎

虎毒尚且不食子,杨改兰却手刃亲生子女。是的,可以说她比老虎更毒。既然比虎毒,当然需要被指责。超生,还弑子杀女,把手伸向比自己更弱的下一代。

可是,她为什么会比老虎更“毒”?为什么连自己的亲生子女都能下得了手?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挥刀砍向自己的子女,发现并未死亡时,又实施二次死亡,逼迫孩子们喝下农药。并且,在她通往死亡的路上,四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要与之相伴。决绝、无奈和绝望不言而喻。

杨改兰的悲剧,源于贫穷,但不只是贫穷,也不止于贫穷。超生造成四个孩子统统没能上户口。没有户口,就意味着国家对孩子的抚养与成长不承担任何责任。杨改兰的孩子们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是“黑户”,真实存在,却又如隐形人。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图源:VCG)

面对这样的困境,杨改兰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希望,遂将自己的孩子拖进死亡之门。这一行为,是杨改兰的个人之举,但无疑,也是在她的层面,以最原始的方式对社会冷漠做出的抗议,是最无声的挞伐。然而,这一结果能给尚且活着的弱势群体带来多少改观呢?要知道,像杨改兰一家生活状态的人并不是非常罕有的存在。

如在《盛世中的蝼蚁》里说的,他们都是“盛世”下的蝼蚁,无关紧要,无人在意,也无人关注。于杨改兰而言,生和死,已经不是道选择题,而是一件吃饭睡觉一样的必选、单选项。到这种份上,生亦何喜,死亦何哀!死亡,可能反而是一种愉悦的解脱。

“哀莫大于心死”。有人说,这是因为杨改兰目光短浅造成的,可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看不到一线生机的死水里,挣扎和不挣扎,最终的结果会有区别吗?生命的意义在于折腾,这样一句安慰的话,放在此刻的语境中是多么的讽刺。

拉古迪亚的拷问

文章还引用了著名的"拉古迪亚的拷问”: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 套用一下这个拷问:杨改兰杀人触犯了法律,有罪;杨改兰因为什么走上这条不归路,又是谁之过呢?上演的是谁的罪与罚?

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给不同的人定罪,也会给不同的人施加惩罚。

然而令剧情反转的是,在《盛世中的蝼蚁》被推出后,又有一篇持阴谋论论调的文章横空出世。该文指出,《盛世中的蝼蚁》这篇文不过是一个新公号打造的爆款文而已,在投资圈中广泛传播,为格隆(《盛世中的蝼蚁》一文作者)和职业梦的后续的金融人才招聘和理财计划提供潜在客户。所以,不要看到一篇貌似悲天悯人的文就以为他是发出了社会的声音。比起所谓沉默的中产,用别人的悲剧宣传自己,吸粉盈利,更高尚更不麻木冷漠?格隆及其合作方一定深谙资本世界的真相,不然也不会这满满的套路了吧。

是不是格隆及其合作方吸粉的阴谋,不得而知,也许真有这样的目的;但也不排除真的只是纯粹的剖析文章,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心。抛开这两者,谁能否认《盛世中的蝼蚁》也揭露了盛世里被太阳遗忘的角落。那么,是套路又怎样呢?如果这样的套路,可以引发更多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那么,多一点这样的“套路”也未尝不可。

有些争议本身会有意义,而有些争议背后折射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深层次的反思,才应该是焦点所在。从《蝼蚁》一文的内容对社会结构和阶层固化的拷问和最终被删除来看,无疑触及了这个社会的痛点,更何况即便是指责格隆用套路运作资本获取商业利益的文章,自己也没有任何回避地指出“根源是制度问题”。

《盛世中的蝼蚁》文章最后的结论没有给出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或者说两种办法没有多强的操作性;在谈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时,它说不是看出了多少英明的领袖,也不是造多少核弹,有多少外汇储备,而是看如何去对待弱势群体。对此观点,不甚赞同,窃以为,一个国家的强大,既要看综合国力的展示,又要看对待弱势群体的政策和态度。

但对于“怎样对待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恰恰也是一个社会最强大的部分”却是不能更加赞同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