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香港:又到中秋 撞见看不见的墙 /

香港:又到中秋 撞见看不见的墙

千百年来,中秋的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却总能挂在树梢,令海内外华人魂牵梦萦。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港,每次都是行色匆匆,时光在老,情怀或许在变,对香港的记忆却总在那。感念一座城市,远观、俯瞰、近视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不变的是总隐约感觉有那么一道道墙横在陆港间,而且似乎墙的基因已植入了香港的城市肌理,使得这座城市的上空弥漫着隔阂的气息,并呈越来越浓重的态势。

香港中秋气氛颇浓(图源:新华社)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次在港适逢中秋,当地的朋友推荐我一定要尝尝香港在世界首创的冰皮月饼。食月饼是华人中秋节节日食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现在的人大多已不愁温饱,吃月饼多还是吃中秋团圆那种感觉。与香港友人分享冰皮月饼时,我问他还喜欢哪些特色月饼,这位八零后友人展颜一笑,回复:“除了香港的月饼没吃过其他月饼,也没兴趣了解其他地区还有哪些特色月饼”。天下之大,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各式月饼各自精彩纷呈,独守一家岂不是划地为牢错失精彩。其实,又何止是月饼呢!

逃离一个崭新时代

在与友人的日常交流中,包括就一些社会现象交换看法,会真切感触到陆港间的“心墙”,可能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倾听可以打破的。与土生土长的港人交谈,能明显感觉到他们与内地或深或浅的疏离,礼貌的笑容下,或许是有了内地不民主、专政等概念长期的耳濡目染吧,大陆的发展、彼岸的进步在很多港人眼中其实是看不见的,他们只选择了看自己想看到的,缺乏了一些全球视野,能更理性包容地看待一些问题。亦如进出中环5A写字楼的高级白领,很多或许从未踏足过毗邻的深圳,但却会对在其心目中代表着内地的深圳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和高高在上的鄙视,垢病内地的社会治安坏,环境脏乱差成为常态。

回看历史,今天香港的井然有序实非一日建成,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其重要的转变期,当时西方潮流批量涌入香港,旁有内地的文化大革命,远有法国学生运动和美国的人权运动,当时的香港社会远无现在理想,严重的居住、教育、贪污问题如影形随。面对大量开始成长的年轻人,亦无法妥当解决种种青年问题:教育学位不足、居住环境恶劣、就业困难、贫富悬殊。香港这个移民城市一路走来,在当时尚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下,港人自发构建出一种大家逐渐觉得合理的生活形式,摸索出了社会秩序与公众利益、公德、个人与集体的平衡的“香港经验”。

九七回归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经历了太多改变,尤其是心态上的。近些年来,香港政治摩擦不断,经济下滑,整个社会徘徊停滞,戾气集聚,族群撕裂对峙,加之媒体误导,香港人的心情着实并不愉快,甚至盲目排外,以致到了逢中必反的地步。

香港曾经的气场何其之大,以包容、开放的精神海纳百川,过去百余年来,世界各地如潮般的人流来到香港,结果是香港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他们全都变成了香港人。而现在的香港,却在逃离一个崭新时代,一旦有人走进香港,即摆出一副“划地自守”的姿态。

如果害怕香港被中国化,显然有必要知晓内地正在发生着什么;如果想要融入中国,则更有必要知道内地正在经历着什么。而选择“逃离”,殊不知悄然间已将自己预设为弱者了。

陆港的疏离之墙

龙应台曾经指出,香港一直是一个分众社会,由无数个小圈圈组成,圈圈之间相当疏离。我们可以看到,以英语思考的精英和大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有着两套截然不同的话语;知识精英和街市里买菜卖菜的小市民之间好像互不相干;湾仔的小市民和深水埗的大陆新移民之间,俨然又是两个世界。

CEPA启动以来,外来游客渐多,陆客挤占香港的购物、生活空间,港人生活成本被抬升;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他乡的“高富帅”“白富美”蜂涌而至,外来人才携比港人更勤劳的态度、更有优势的财富和相对优秀的才华,强势来袭,甚而后来居上。因应政经环境的变化,以及陆港融合带来的冲击,不少港人在忧虑香港,亦在忧虑香港身份的下滑失落。

不同于当下的内地是一个直线向上发展的社会,香港作为一个已完成发展的城市,面临着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高;收入差距大、社会资本差距大、阶层流动难;本地与外地居民冲突明显等重重大山。眼望下滑的城市发展曲线,港人惊恐﹑担忧﹑不信任,进而将责任推到内地,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之,香港本地居民与游客、外来居民之间的冲突日渐加深,新生代与大陆的疏离之墙更是愈砌愈高,愈砌愈厚。

诚然,城市人的“匿名性”本就会造成现代人的疏离感,但香港却是向来很冷,这个冷有人说是“冷漠”,有人谓之“冷静”。香港人,见过大世面,做过“亡国奴”,唱过“狮子山”,也经历过暴发户,但面对大陆,他现在选择了疏离。

从二十三条立法,到特首选举操控嫌疑,乃至国民教育推进,“西环治港”的阴影总是悬在港人头顶。香港社会被压抑太久的怨气需要发泄,却找不到出口。新生代的香港人,有着太多的激情和太少的冷静,所以我们看到,春节期间旺角骚乱,几大高校学生会就此事发表声明,“永远站在反抗者一方”,网上甚至出现传递香港国护照贴纸的极端做法。其实,民主、政治,皆只是新生代的借口,介怀上升发展空间受限才是他们真正的诉求。

但是,为反而反,实际又何尝不是在放逐自己。不管香港当下的政治生态如何扭曲,经济困局如何被搁置,社会矛盾如何加剧民粹抬头,疏离总归是弱者的标签,不满和愤懑情绪的渲泄无疑将自己主动置于了边缘和零余者的位置。

合力倒墙是时候了

大陆早已不是1949年时的大陆,也不是刚改革开放时的大陆,它正脱胎换骨历炼着一种全新的模式,这个模式全世界都对它陌生。但对于如今的中国大陆这个“举世无双的全新现象”,香港本土人中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想好好倾听、了解对岸,“你是你,我改变不了你,那就做好我就好了,你怎么样了我不想关心也不想去了解”。有种说法,台湾对大陆有一种自卑导致的傲慢现象,其实放在香港,某些尝面又何尝不是呢。

香港曾经脱离过内地,展臂拥抱了西方的社会、媒介和普及文化,也经历了回归后的碰撞、迷惘,就像一个华彩烨烨的大人物,繁华转向后,港人开始思考香港的发展。香港以外,世界很大。文化或生活的适应,无关乎我尊你卑。在香港这座狭促的城,无论世转星移,人们一直在坚韧的努力的向上生活,尽管生活中或有无奈,但这种无奈恰恰也练就了港人生存的超能力。香港要走向更好的未来,放下身段去倾听,去面对周边社会的各种变化、意见争拗,才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东方之珠有它临海岛城的风情,亦有那一道道看不见的墙横于陆港人们的心尖。若陆港不合力倒墙,未来10余年,陆港关系,尤其是新生代间的关系,势必会持续走向两极,变得越来越糟糕。

感知一个地方的文化,实际是去追寻它历史的风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人与事。香港是什么?中秋节,站在香港的街头,脑海闪现维港的绚烂夜景,嚣闹的铜锣湾,占中的对立,“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的标签……这些都构建不了真实的香港。没有墙的香港,或许,才是香港的本来面貌?

世间本没有墙,砌墙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墙。有形的实物墙,或可随建随拆,但那无形之心墙,筑在人与人之间,它往往比一切有形之墙更厚、更高,更难穿越。墙是时代的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但建筑在人们心里的墙,却着实是一堵多余的障碍物。心墙,砌起来容易,想推倒却会很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修建的柏林墙,于30年后的九零年代拆除。但即使那有形的墙拆除了,那堵墙留在历史和人们心头的阴影,却仍需要漫长时间方能消除。

国际大都市香港呈现的诸多现象愈来愈撕裂香港社会,陆港冲突日益彰显。若双方只在心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对方的用心,如此这般陆港间怎么可能会不发生误解、仇视、争执?陆港民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怎么可能不被拉得更长?该是陆港合力倒墙的时候了。

2016年的中秋,在这祈望:不太远的若干年后满月挂树梢的中秋,墙,已然不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