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北京青年生存报告:看看你属于哪一层? /

北京青年生存报告:分5圈层 看看你属于哪一层?

2016年9月5日,北京,蓝天下的国贸cbd商务区。(东方IC/图)

在北京,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到底是怎样的?或许,今年9月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编著出版的《中国式奋斗》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该书的出版是源于一次大规模调查。2013年10月,北京团市委启动了“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历时一年半,共回收了10.8万份问卷,调查了22类青年群体,对6000多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在此基础上,《中国式奋斗》讲述了36位各行业青年人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北京各类青年的生活现状、情感世界、奋斗精神以及独特的成长轨迹,这本书也是了解中国经济与社会现状的真实素材。

《中国式奋斗》一书的策划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王亚南介绍,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青年报》基于调查作出的21版系列报道,其中有大数据概括,以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另一部分是纪录片的文本内容,该部分比较系统的讲述了36位青年的奋斗故事。

在王亚南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分类,这本书很真实地反映了很大一部分青年群体的状态和心理,包括北漂文艺青年想在北京占得一席之地,创业青年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案例,国企青年重视稳定,唯一愁的是房子太贵等等。”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从融入北京的程度看,北京青年已经分成了5个区别明显的圈层。

“原住型”户籍青年。出生在北京或儿童时期就取得北京市户籍的青少年约有312万,占青少年总量的31.5%。他们对北京的认同充分,接受较好的教育,在工作生活上能得到家庭支持。但职业分层不理想,由于城市拆迁,这群人的主体部分已经迁居到五环附近及以外的城市边缘地区。

“迁入型”户籍青年。上大学及工作以后取得北京市户籍的青少年约有144万人,占青少年总量的14.5%,他们主要是具有较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群体。他们整体上就业稳定,待遇良好,职业层次较高,主要集中在中央及北京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他们在社会交往圈、获得亲属的生活支援、未来带动父母迁入北京养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门槛型”流动青年。非京籍但在京拥有自购房,或虽无自购房,但在京居住8年以上,收入水平在整体青年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上的青年群体,约有70万人,占青少年总量的7.1%。其中相当部分供职于新闻出版、媒体娱乐、非公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等体制转轨型单位或其自身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总体上收入和住房状况良好,生活稳定,但受限于户籍门槛,在购房、购车,特别是子女教育方面遇到制度障碍。

“普通型”流动青年。流动青年的主体部分仍是来京时间较短、未有自购房、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的青年,约有330万人,占青少年总量的33.3%。他们更具有一般流动青年的特征,尚处于职业发展初期,工作居住方式分散多元,流动性强。

流动人口二代。非京籍青少年中约有68万人出生在北京或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到北京,这类群体占青少年总量的6.9%。他们的家乡观念淡漠,对北京有一定的文化认同,但生活、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在完成高中学业、参加高考、享受社保等方面存在困难,是“已经北京化”但又无法成为“完整北京人”的群体。

王亚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本书整体反应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有的目标宏大,有的只求安稳,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是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努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