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徐庆全谈大跃进 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真相 /

徐庆全谈大跃进 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真相

1957年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中共高层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毛泽东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虽然想要赶超英美的精神当然可嘉,但作为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中国却偏偏要跟英国和美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较劲,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本文摘自徐庆全的微信公众号“八十年代”,原题为“徐庆全:说说‘赶英超美’和‘大炼钢铁’”。

1958年大跃进中毛泽东在李井泉陪同下视察亩产4万斤的郫县(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1958年,我们国家拿出一条道走到黑的二杆子劲头,猛烈地追赶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英国和美国。

一般说来,要“赶”人家,要“超”人家,日子过的不如人家好是肯定了。精神当然可嘉。

可是,要“赶”人家,要“超”人家,首先得先算算自己的家底,看看能不能够得上人家啊!差距太大了,再怎么赶,再怎么超,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可是,还是可是,我们国家那时候不这么想,也不盘算自己的家底。嘴上说自己是“一穷二白”——实际情况也还真是如此,却偏偏要跟英国和美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较劲!

这原因,历史学家能够总结出一本书来,若简单地说,或者挂一漏万地说,可以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起哄架秧子”:北边的“老大哥”苏联“起哄”,我们来“架秧子”。

那时候,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用当时我们的意识形态语言的表述,叫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头,是被中国尊称为“老大哥”的苏联,中国地位是老二;帝国主义阵营的老大是美国,老二是英国。

这两个阵营森然对垒,但在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情况下,双方谁也不想再发动大规模战争了,就冷脸对冷屁股地较着劲。双方开始只是在边界的接壤处时不时地打个冷枪什么的,或者派个间谍去对方搜集点情报什么的。后来,又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一场朝鲜战争中去。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双方又只好回到打冷枪的状态。历史学家用一个很形象的词——“冷战”,概括了那个时代。

两个阵营,冷是冷,但都在暗中较劲。英美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工农业都很发达,家底厚实。而社会主义阵营呢,除了“老大哥”苏联发展的快一些以外,其他12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基本上都是刚刚被解放的,底子薄,国力弱,可以归到“一穷二白”之列,穷家兄弟穷一家。

两个阵营不在一个档次上,怎么较劲?社会主义阵营都很着急,都希望“老大哥”苏联赶快带领我们发家致富,昼夜之间就进入共产主义。到了1957年10月,社会主义阵营这个大家庭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扬眉吐气的机会。

这一年的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让正在快马加鞭地研制人造卫星的美国人瞠目结舌,却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家庭成员欢欣鼓舞。“老大哥”苏联的腰杆子也陡然硬起来,气宇轩昂起来。趁着这个事的热乎劲,“老大哥”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要在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中扬名立万。11月,发起召开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的莫斯科会议。

出席会议的老二、老三甚至老十三们,纷纷赞扬“老大哥”威武。在一片“乌拉”、“万岁”的赞扬声,“老大哥”飘飘然的迅雷不及掩耳,然后就开始盗铃了。赫鲁晓夫对当前两个阵营的发展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判断:“社会主义正在上升,资本主义正在衰退”,号召13个家庭成员,利用这个机会,赶快“上升”。老赫并率先垂范,在会上提出,要用15年时间赶上和超过那一阵营的老大,美国。

这厢的老大要赶上和超过那厢的老大,作为老二的中国当然也不能落后,就把那边的老二英国,作为追赶的目标。毛泽东在会上也发出豪言壮语:“十五年赶上英国”。

稍后,毛泽东又提出,如果“我们要好好干五十年,把工业建起来,要有美国那样多的钢铁”。这样,和前面说的“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加在一起,合起来说,就是“赶英超美”。

本来是“赶英”,现在又加上了“超美”,连美国都敢放在眼里了,目标就更宏大了。可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老二的中国,要把老大苏联的活也一起接过来,就不怕老大生气?

其实,那个时候,老大苏联和老二中国,已经开始有些貌合神离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毛泽东对老赫的一些做法不满,觉得自己可以尝试做做老大了。这段历史也同样值得说一回,这里且按下不表。

熟读武侠小说的人,都明白,老大是人人都想做的,可是,一旦得到了老大这个名号,却是后祸无穷的。

为了从老二做到老大,我们先从“赶英超美”的计划上争分夺秒。先是说“十五年赶上英国”,“五十年赶上美国”,稍后,合并同类项,变成“十五年赶英超美”。

到了1958年6月初,国家计委做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把赶超时间又缩短了,“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

这个计划,比老大哥的“十五年赶上美国”又提前了五年,当然,英国更不在话下了,嘿嘿,“五年”就够了。似乎中国马上就可以把英国灭在脚下了。

毛泽东当然高兴,大笔一挥,做出了这样的批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件,值得认真一读。

过了半个月,到了6月17日,国家计委又提出了“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这个报告的根据,是比照英国的钢产量和我国的钢产量算出来的。那时,英国年产钢量大概为2000万吨,中国的年产量为535万吨。只要我们1958年的年产量增加一倍,达到1070万吨,1959年再如法炮制,那不就是两年就可以赶上英国了吗?

真是一万年太久,计划,只争朝夕,“一天等于二十年”!

那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综合国力这个说法,或者,即使有,我们制定计划的经济学家也要选择性盲视,觉得追上钢产量一项就超过英国了。

列为看官如果要问,这是为啥?一句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嘛。

可是,到这一年的8月底,有关部门才想起来去盘算一下家底,这一盘算,让中央急了,全国钢产量才完成了450万吨,还剩下四个月,要完成650万吨,如何完成?豪言壮语“嚎”出去了,完不成,那“老大哥”会怎么看?必须完成啊!

可是,怎么完成?

那时候,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人人都跟魔怔了似的,特别相信脑袋决定一切,特别相信某一种思想“照得我们心里亮”,就能够焕发出惊天动地的大威力。

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奋斗!社论说:“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是整个工业的纲,是整个工业的元帅。”元帅出来了,各个部门都要回避,“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

接着,全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男女不分老幼,所有的工作都放下了,举国上下,形成了一场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全国专业炼钢厂就那么十几个或者数十几个,现在全民都要当炼钢师傅,没有工厂,也没有炼钢设备,更不懂炼钢技术,怎么能够炼出钢铁?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事,却也难不倒当年都魔怔的人们,人们大叫着“没有干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就那么大义凛然烈火金刚地去干了。

在农村,农民兄弟无知者无畏,敢想敢做,在田间挖了坑,垒起了小土炉,从山上砍伐了树木当柴火,就炼起钢来了。这种经验,经过报纸吹捧,很快就在全国传开了。不久,全国田野间的小土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

农民兄弟能够做到的,城里工人老大哥、各个机关单位就更不在话下了。各级领导给各个部门直接下达了钢铁指标。于是乎,机关大院内,各个企业的食堂边上,都盘起了几座小土炉,通上风箱,将煤炭点燃后再续上废铁,就开始炼钢了。

至于炼出了什么样的钢,炼钢者完全不必操心,再者说,炼钢者都是业余级别的,大多都没有看到钢成品长得啥样,只要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就OK、OK了,就敲锣打鼓地向上级报喜了。

列为看官,你们闭上眼睛,能够想象到这种壮观的、滑稽的场面吗?如果想象力不够丰富,你去看看余华的小说《活着》,或者同名电影,就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场黑色幽默的闹剧。

不过,当时上上下下都欢欣鼓舞着呢,都煞有介事着呢。1958年12月19日,中央郑重其事地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

可是,经过那个年代的老人都知道,这1,108万吨钢,有一多半是黑不溜秋的铁疙瘩,是废品。

此后,“赶英超美”这个很响亮的词,就不敢再喊了。再后来,准确的时间是二十年后,在我记忆里,这个词和同时产生的另一个词“放卫星”一样,就成为“不知天高地厚”的代名词。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一位同学没完成语文作业,被老师要求罚站。同学说:我不用做作业,我把一本语文书都学完了。老师当然不信,一连串地讽刺这位同学说:你以为你是谁,神童?你以为你是在‘赶英超美’呢,你以为你是在‘放卫星’呢。你这是‘赶’着‘放’屁!就你这水平,老老实实地给我站着去!

该同学求知欲还挺强,瞪着蓝莹莹的纯洁的眼睛,弱弱地问:老师,什么叫‘赶英超美’,什么叫‘放卫星’啊?

我们也同样瞪着蓝莹莹纯洁的眼睛,表情般地同问。

老师回答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老师这个回答,在当时有没有普遍性,我不知道;有没有进入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我也不知道。但是,此后,我们这位同学就有了两个外号,一个是“老赶”,一个是“老放”。

此后,我也记住了“赶英超美”这个词的“不知天高地厚”。再后来,我学了历史专业,知道了这段荒唐的历史后,对这位老师的总结佩服得天高地厚、五体投地!

顺便说一句,我至今记得这位老师的名字,她叫孙凤诚,大概是1966年前的大学毕业生,是我上学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优秀老师之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