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人民币路还长: 美元霸权的兴起与挑战 /

人民币的路还有很长: 美元霸权的兴起与挑战

10月1日起,人民币将正式成为SDR(特别提款权)超主权货币。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关键一步,但这还不足以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霸权》一书认为,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战是个重要转折点。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工业总产值从1914年的不足250亿美元增长到1919年的640亿美元,增幅达156.7%。欧洲无力顾及的拉美和远东市场几乎都变成了美国的权益。(图为坦桑尼亚一战士兵纪念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英法等国由于巨额贸易逆差,它们不得不用黄金作为向美国购买商品的贸易支付手段。所以一战期间,黄金从欧洲向美国滚滚而来。到了1919年,美国黄金储备相当于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的40%。(图为世界最大金库所在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战中,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125亿美元债务;而按照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德国应向协约国支付330亿美元战争赔款。于是美国借钱给德国,德国把钱赔给英法,英法再还给美国。绕了一圈的结果是美国获得了大量利息。与此同时,欧洲的黄金也在流向美国。(图为巴黎和会场景。图片来源:东方IC)

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试图重建战前强势金本位英镑,以及1英镑兑换4.86美元的固定汇率。基于历史上的特殊关系,美国满足了丘吉尔的要求。但英美经济实力今非昔比,英镑严重高估,英国出口变得十分困难,欧洲的黄金大量流向美国。(图为丘吉尔。图片来源:新华社)

英国央行行长诺曼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1927年,他和法德两国央行行长一起来到美国,试图说服美联储降低利率,从而阻止黄金进一步流向美国。美联储屈服了,力排众议,降息0.5个百分点。这次降息被一年之后当选总统的胡佛称为“叛国”行动。(图为华盛顿美联储大楼。图片来源:新华社)

受益于资本流入和低利率,美国信贷蓬勃扩张,经济、金融一片繁荣。1928年12月,时任总统柯立芝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繁荣时代。但实际上,一场暴风骤雨已在酝酿之中。(图为柯立芝及家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29年2月7日,就在美国还在考虑是否要通过加息抑制市场投机之际,英国央行在美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单方面加息1个百分点。大量投资人用美元向美联储兑换黄金汇往伦敦,黄金开始快速流出美国。美联储紧急会议无果而终,没有加息行动,但此时美国市场上美元流动性已非常吃紧。(图为英国央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央行行长诺曼再次来到美国,要求美立即加息。1929年8月9日,加息一个百分点之后,纽约股市开始走向崩盘。为应对国内流动性危机,美国拼命从欧洲抽回贷款。而英国在9月又加息1个百分点,以遏制黄金外流和维持英镑地位。美欧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撤资导致危机愈演愈烈,大萧条不期而至。(图为大萧条造成的失业者。图片来源:东方IC)

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及与美元的固定汇率。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新政开始。1933年4月,美国放弃金本位。1934年1月美元贬值40.94%。除了扩大货币供给、振兴经济等措施外,罗斯福政府还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新政的实施,大大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奠定了美国二战后话语权的基础。(图为罗斯福。图片来源:新华社)

1944年7月,盟国胜券在握之际,44个国家代表来到美国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饭店,议定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英美两国经济争霸再次上演。英国带来的是凯恩斯方案,美国带来的是怀特方案。凯恩斯方案建议设立国际货币Bancor,Bancor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Bancor挂钩。(图为华盛顿山饭店。图片来源:新华社)

被两次世界大战拖得精疲力竭的英国,并没有为凯恩斯方案提供足够的筹码。相反,美国作为战争的唯一受益者,财大气粗,如日中天。争论的结果是1944年7月22日,以怀特方案为蓝本,凯恩斯方案为补充的《国际货币基金协议》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总称《布雷顿森林协议》)通过。(图为凯恩斯夫妇。图片来源:东方IC)

《布雷顿森林协议》主要包括:一、各国货币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日常波幅不超过1%。二、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可随时向美国兑换黄金,价格固定为35美元/盎司。三、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世界的中央银行,可向成员国提供美元贷款支持。四、成立国际重建与开发银行(后为世界银行),提供基建贷款。(图为华盛顿山饭店内各国代表签署同意成立IMF的小会议室“黄金屋”。图片来源:新华社)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从此,所有国际贸易的价格谈判都开始以美元讨价还价,所有必须在国际市场采购的石油、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都开始用美元标注价格,并用美元结算。新成立的IMF和世界银行,亦由美国主导。(图为华盛顿IMF总部大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48年,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施。至1954年,美国向欧洲提供了170亿美元贷款。这些贷款绝大部分用在了对美国商品采购上。大量美元贷款投向欧洲,也培养了欧洲人使用美元的习惯,树立了美元在西方世界无与伦比的地位。从那时起,美元有了另一个名字——美金。(图为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图片来源:东方IC)

1958年,世界开始怀疑美元,抛出美元,购入黄金。人们不知道,美国政府财政状况将恶化到怎样的地步,还会滥发多少美钞,35美元/盎司的比价能否维持。1960年,美国流到欧洲的资本达到空前的470亿美元,黄金储备从1950年价值400多亿美元,剩下不足200亿美元。而此时美国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却很严重。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最后依靠其他工业国的帮助,美元勉强渡过难关。(图为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猛烈抨击美元所享的“昂贵的特权”。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使美国不受限制地对外负债。他号召欧共体成员重返金本位。戴高乐政府要求美国提高黄金与美元比价,或者重返金本位。美国当然不能同意。1967年1月,戴高乐宣布允许法郎与黄金之间按照固定价格自由兑换。但“五月风暴”使得法郎与英镑、美元一起陷入危机状态。(图为戴高乐塑像。图片来源:东方IC)

与法国态度不同,1967年3月,迫于美国压力,德意志联邦银行行长布莱辛写信给美联储主席,承诺联邦德国不会把所持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但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决定,关闭美元与黄金兑换窗口,美元随即大幅贬值,联邦德国所持大量美元储备严重缩水。(图为西德首都波恩樱花大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尼克松这么做的背景是,资本赤字、贸易赤字、财政赤字集中出现在了1971年。为应对美元抛售,力保35美元/盎司的比价,美国黄金储备急速趋于枯竭。美元贬值进而引发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后果是,恶性通胀爆发,这对欧洲而言是灾难性的。1973年2月,无力回天的尼克松宣布将美元贬值到每盎司黄金兑42.22美元。至此,美国单方面撕毁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图为尼克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尼克松冲击”让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大幅贬值,而油价迅速上涨。通过基辛格的勾兑,1975年欧佩克(OPEC)接受沙特阿拉伯建议,认定美元成为该组织石油出口唯一的计价与结算货币。尼克松另一智囊贝内特则说服沙特用石油出口获得的绝大多数美元收益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国财政赤字获得弥补。次年,IMF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调整汇率,否定黄金货币职能。(图为欧佩克标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后,美国进入债务经济发展模式,亦即基辛格所说的“石油美元再循环”——美国只需印刷钞票去外国购买它所需的商品;美国买东西所花费的美元,再通过出售美国债务(国债或公司债)重回到美国,变成美国政府或公司可以支配的现金;这些现金通过工资和福利支付给美国人,使其有能力去消费那些从外国买来的东西;美国商人通过商品服务获得收入,然后继续购买别国商品。(图为基辛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进入1980年代,美联储主席沃克尔和里根总统奉行货币主义,加息成为遏制通胀的药方。美元升值,油价大跌。此前借入美元开发石油的拉美国家,面临还贷成本高企,出口石油收益下降的双重不利境地,终于爆发大规模的主权债务危机。(图为沃克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摆脱利率上升、美元升值、贸易赤字剧增的三重烦恼,1985年9月,在美国政府的邀请下,美日英法德五国财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协议。签约国联合介入外汇市场,共同卖出美元,使有关国家货币对美元升值10%—12%。1985年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全面下滑,这一变化被称为“日元升值冲击”“日元升值萧条”。(图为代表日本签署广场协议的时任财长竹下登。图片来源:东方IC)

1986年,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的“统一文件”第一次提到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1999年,欧元正式出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货币合作亦有推进,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并没有类似欧元的“亚元”诞生。(图为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总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债务经济显露无疑。美国金融体制亦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人们不禁要问,美元霸权还能支撑多久?(图为雷曼兄弟公司招牌被抬进拍卖公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来源:《美元霸权》丁一凡、钮文新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