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大陆客不来台湾了?重整市场的好机会 /

大陆客不来台湾了?这是一个重整市场的好机会

台湾资深媒体人 朱易 为FT中文网撰稿

“十一”长假到来,眼看中国大陆上亿人潮涌向国内外各旅游景点,台湾陆委会日前理所当然地被台湾媒体问起了陆客来台观光问题,陆委会副主委邱垂正当时很诚实地说,目前为止,陆客来台的申请量每天只有四、五千件。也就是说,与去年同期每日申请量动辄破万相比,陆客减少了超过一半。

根据台湾移民署统计,去年10月1日当天就涌进了1.6万名自由行(个人游)陆客,及8587名团客(旅行团体游客),整个“十一”长假的来台陆客总数超过8万人。但今非昔比,今年9月1日至25日间,与去年同期相比,陆客入境总人数减少46.6%,其中团客减少65.4%、自由行减少9.9%。

如此大幅度的减少,迹象从今年1月民进党籍的蔡英文当选台湾总统之后就已经出现,台湾旅游业者之间耳语不断,诉说着大陆将如何“制裁”台湾,对此,台湾人民做出理所当然的假设,认为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民进党、蔡英文、“九二共识”。但大陆官方一开始并不承认,推说是市场因素使然,直到5月20日蔡英文总统就职,就职演说被国台办评为“没有完成的答卷”之后,国台办终于间接承认施压,并指责一切问题出在台湾方面不接受“九二共识”。

然后,有一种线性的、政治性的思考在台海两岸间流窜且相互碰撞。

“线性思考”只会相互磨损

大陆官方及媒体呈现的思维,开放旅游、让本国人民荷包里的钱跑到对方的荷包里,当然是“让利”,如果台湾主政者不接受统一,不接受“九二共识”,还让大陆民众继续以旅游的方式支助台湾经济,等于助长台独。于是,当9月12日上万名台湾旅游业者走上街头抗议来台陆客减缩时,大陆官方和媒体都一起看着蔡英文的笑话,认为一切都是台湾不接受“九二共识”惹的祸。

就在此前,7月间一场辽宁旅行团在台发生的火烧车事件,造成包含司机、导游及24名陆客惨死,尽管事后调查结果显示事故责任为该司机个人行为,但无可避免加剧了大陆民众对台湾旅游的反感。

除了上万名旅游业者走到街头抗议,随后又有泛国民党势力的台湾8个县市长(被称为“蓝8县”)组团到北京拜会,获得大陆官方承诺,将允许陆客组团到这8个县市旅游,并将推动大陆与这8个县市的农渔产品采购关系等。这些发展,都是前述“线性思考”的延伸。

台湾的主流思考,其实也是线性的。当年台商大举投资大陆、台湾民众络绎不绝前往大陆旅游时,大陆视之为“互利”,台湾多数人不认为这是一种“让利”。如今时空转换,大陆企业有钱了、民众有钱了,大陆企业来台投资、民众来台旅游,居然被大陆视为对台湾的“让利”,这一“让利”,让台湾社会进一步理解中共及其治下的大陆社会本质。

于是,蔡英文9月29日在发给民进党党员的30周年党庆公开信中说,“有些价值,我们一定会坚守”,“我们要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这些话,或许可以看成是对以陆客来台为例、大陆“以经促政”作为的一种反动。

反动的第一步,是分析陆客来台的现象及本质,而检讨结果发现,大陆是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希冀得到最高的政治效益,以致造成各种市场乱象,因此,陆客来台减缩或许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大陆方面以控制组团旅行社的方式,形成陆客来台的买方市场,拥有开展对台旅游业务特权的大陆组团旅行社,对台湾分散且缺乏财力的地接旅行社予取予求,造成各种市场扭曲。陆客来台的消费至少有六成落入港资(或中资)的少数购物店业者手中,余下的残羹再由台湾地接社、旅馆、餐饮、交通等业者瓜分,虽然只分到蝇头小利,但由于陆客来源众多而且稳定,以致促成台湾本地专做陆客生意的地接社、餐饮、交通业者积极扩张,最终成为9月12日走上街头抗议陆客减缩的主体。

社会影响方面,一样的问题发生在香港(情况可能比台湾更为严重),少数行业获得蝇头利益,但其代价,是让绝大部分不受益的本地民众承担痛苦,包含放弃去阿里山、日月潭等景点游玩,买不到前往花莲、台东的火车票,大型观光夜市除了陆客还是陆客,部分景点商铺租金高涨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本地民众的生活便利性受到影响等。

反动的第二步是去思考台湾“怎么办”的问题。首先是对台湾受害旅游业者的照顾,其次是开拓更大的国际游客空间,以弥补陆客减少的损失。根据统计,来台陆客一年约略减少40万人次,与台湾每年大约1000万境外游客总量相比,规模仍不算大,还可以从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处开发得到,这也就是蔡英文所说的“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但这样线性的、政治性的思维,不只是对抗的,而且是相互磨损的,或许吾人可以从其它角度着眼。

停止旅行团的乱象

当代陆客游台的“问题”起源,是2005年国民党时任党主席连战的北京访问。当年台湾仍是民进党籍的陈水扁执政,但北京已经准备透过连战“让利”给台湾,开放大陆民众到台湾旅游,于是有连战夫人连方瑀、与大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中南海瀛台夜宴中的一段对话。连方瑀问:“如果(大陆)观光客能来(台湾),他们会想到哪里玩呢?”吴仪回说:“只要一个日月潭,就够他们玩得很快活了。”

吴仪的回应,事实上已经种下了如今两岸各种相关纠葛的种子。那可能是大陆二、三线城市的上年纪居民,存着对民国及蒋介石的各种历史记忆,以及大陆宣传中日月潭的美好,企图到台湾尝一回鲜。

笔者见过一些大陆团体游客,在台北一些酒店的大门口,他们听闻台湾对吸烟的管理严格,谨守规矩地在宾馆大门外或蹲或坐着抽烟;在一些简陋餐厅里,那是台湾人一般不会吃的团菜桌,破旧的餐桌上铺著一块粉红色的塑料巾;还有在日月潭旅游景点大大的“日月潭”刻字石块前,他们群挤着拍照,证明到此一游。

这些不必然是来自大陆二三线城市的旅行团,在尝鲜过台湾之后,抱怨可能比欢乐还多。由于前述的体制弊病,他们虽然缴交了团费,但行程却被安排成“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猪差”,加上一堆购物行程,最终得出“没来台湾终身遗憾,来过台湾遗憾终身”的结论。

另一方面,台湾社会对陆客的批评,也多数集中在这些旅行团身上。那块“日月潭”刻字石块,后来被当地人及旅游业者戏称为“吵架石”,因为陆客总因争先恐后拍照而吵架,以至笔者后来再访日月潭,发现当地已经在更多角落设置了刻字石块,方便陆客拍照,但陆客给台湾的总体形象,已经深深烙印。

究其实,大陆来台旅行团也是两岸旅游体制之下的受害者,他们缴交了费用,却只能得到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待遇,如果不是人数太多,他们也不至于在那座刻字石块前吵架。

陆客来台的另一面:自由行

另一方面,再看本文前述的统计数字可以发现,在如此线性思考的旅行团乱象之外,另一股自由行的趋势正逆势而行,即使在大陆官方打压、台湾发生陆客火烧车事件之后,自由行陆客的下降幅度并不大,而自由行陆客,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受到台湾社会欢迎。

作为交流、交往的一环,陆客来台一开始就不被台湾视为完全的经济行为,它是一种相互的借鉴、观察与学习。自2008年开放大陆团客来台、2011年开放自由行到今天,台湾社会对陆客的批评多数集中在旅行团,而自由行及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则创造了许多佳话,包含韩寒写的文章〈太平洋的风〉,对台湾极尽吹捧,也包含广东《新周刊》在2012年大举派遣71名记者、编辑来台,制作了一期专刊“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

大陆民众往往抱着“历史感”来台湾,认为“民国在台湾”,《新周刊》时任主编封新城也有类似的想法。他说,他太喜欢台湾的人情味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因此特别想把台湾这么多年来的成长历程介绍给大陆读者。至于韩寒,他说:“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我失落在当地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旅行团带来乱象,自由行及专业人士带来良性交流与善意互动,因此,旅行团大幅减少一事,对台湾来说,或许真是一个重整市场的好机会,把受政治力扭曲的市场重新摆正,一方面透过对旅游体制及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仍欢迎陆客自由行者继续深入台湾,不只发现台湾的民国,还可发现台湾的原住民、闽南、日本、甚至荷兰遗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