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去留之间 港漂无处安放的归属感 /

去留之间 港漂无处安放的归属感

有一群人,他们来自内地,生活在香港,短则一年长则定居,他们作为一个社群被称作是“港漂”,多少带点漂泊感。

内地尤其是北方人往往觉得,台湾比香港更亲切,因为香港说粤语、用港币,还要过海关,他们在香港遇到最臭脸的服务生和最行色匆匆的路人,疏离感非常直观。

对于“港漂”来说,他们或许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但要小心个别字眼中流露出的大陆口音;一些配偶是香港人的家庭,还要更为小心不要触碰政治性的话题;有的港漂不吃晚餐,因为薪水和消费水平不成正比。

从前,这些差距就一直存在,只是被掩盖在繁荣稳定的面纱下;从占中开始,中港矛盾更趋尖锐,在香港也越来越不好“漂”。“你们抢占了我们的学位”、“人大不代表我”、“你们是水货客”这些声音,从校园、商铺一路弥漫到整个社会。

不仅内地的游客不明白:“为什么我来买东西,还要看售货员的脸色。”而且赴港读书的学生也不明白:优越感就因为能用脸书?“微博、微信、豆瓣和知乎,也很好用啊!”

对港漂来说 香港既熟悉又陌生(图源:VCG)

一个从前在美国留学的在港陆生说:“香港让我觉得有点失望。”许多赴港演出的乐队在世界水平说数二流,花同样的钱在香港只能住很小的房间吃不太可口的饭。另一个内地生说:“毕业后留在香港,即使拿到永居,也只是为了它免签国多。”对于励志学术的学生来讲,香港更像一个跳板,终点或是日本或是美国。

许多内地人不喜欢政治化了的香港,只愿意接受香港经济繁荣的那一面。而香港人则相反,将从前一并美化成一个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社会。

当香港记者问民建联创党主席曾钰成:“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左派何必那么有组织纪律,走出门就是自由世界”时,曾钰成回答:“你说香港当年是‘自由’社会,在我听来却很讽刺。那是有没有官商勾结?没有!因为官就是商,商就是官,坐在立法局的是英资财团的代表,你知不知道?”

如果港人把民主和自由当做追求,可以理解;但由此衍生出优越感,只会让港漂们产生疏离感。港漂们的内地亲友接收到这些资讯,再加上“占中”、“旺角骚乱”这些耸动事件,构成对香港的直观形象,同时,疏离感也成倍的放大。

朋友常说:在香港的餐厅点餐,用英语叫服务生,得到的响应最快;粤语次之,普通话最慢。当一个社会以语言和出身来标签人,其实只会制造敌人,并不明智。

每一次“L签”发出,港漂们就要说服自己留在香港也挺好,只是香港,也许永远都不会变成自己的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