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笼中虎游街祭旗 习近平反腐永远在路上 /

笼中虎游街祭旗 习近平反腐永远在路上

编导给纪录片取名“永远在路上”,显然不是从这些“老虎”的角度考虑的。他们只能在几平方米的囚牢中踱步“思过”。

中共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夕,10月17日晚,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隆重推出,彰显习近平反腐的“辉煌战果”。

此前,中纪委爆料称,《永远在路上》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了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了7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官员,并深入秦城监狱采访了多位省部级以上在习近平反腐运动中落入囚笼的大老虎。

“永远在路上”

第一集“人心向背”,开篇火力十足。12位落马省部级以上官员依次“出镜”,让观众有目不暇接之感。

按“出场顺序”,”12虎“分别是李春城、季建业、万庆良、周永康、蒋洁敏、白恩培、周本顺、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

编导给纪录片取名“永远在路上”,显然不是从这些“老虎”的角度考虑的。他们只能在几平方米的囚牢中踱步“思过”,昔日的春风得意马蹄轻变成了今日的白发苍苍显枯容。

第一集的“主角”有三个: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云南省委原 书记白恩培,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和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

三只笼中虎在镜头前“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堕落”的经过。忏悔,反思,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

片中在介绍李春城典型案例时,首次曝光了疑似秦城监狱的内部景象。

在第一集的片尾,似乎是为了钓住观众的胃口,还首次曝光了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郭伯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中央军委 原副主席)、令计划(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原部长)、苏荣(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江西原省委书记)等在被审查时的画面。

“游街”“祭旗”

这部纪录片将播至10月25日,而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会期是24至27 日,踩在点上。

六中全会会议主题即是从严治党,会上将提请审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分析人士称,在展示习近平反腐战果累累的同时,这部片子在会议前夕推出,某种意义上也称得上是一次“祭旗”与“宣誓”。

纪录片解说员义正词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落马,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显示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中国的反腐力度,也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壮士断腕”?照这么个“断”法,“壮士”有多少“腕”可“断”?恐怕只有章鱼才能招架。

法国塞尔奇·蓬多瓦兹大学副教授,中国政治评论员张伦对BBC中文网说,从最基层到最高层,如此众多的执政党官员因腐败罪被判刑入狱,的确让“国际社会”瞠目。

而如此多的官员变成囚犯,仍然可以作为执政党的政绩大张旗鼓地歌颂,只能感叹是“中国特色”。

张伦对BBC中文网记者说,他看了纪录片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张伦说,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对这种感觉都不会陌:“运动了”!

政治造势,轰轰烈烈,习近平反腐的性质,这部纪录片作了生动的展示,它仍是一场政治运动,还看不到“制度反腐”的框架。

张伦说,实际上,把这些落马高官拉到镜头前痛哭流涕的“忏悔”,性质上与“游街示众”没有区别,政治上和法制上都是一种倒退。

只能“在路上”

如果没有一个保障政治清廉的制度,习近平的反腐就只能“在路上”。

从毛泽东当年“炮打司令部”到邓小平的“南巡”,中共领导人在遇到强大政治阻力时,借助媒体造势,发动运动“攻坚” ,扫清政治对手,是惯用手法。

这部纪录片旨在展示习近平反腐的成果,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 它也可以被视为是习近平反腐运动的势头难以为继的迹象。

法国塞尔奇·蓬多瓦兹大学副教授,中国政治评论员张伦对BBC中文网说,习近平反腐遇到阻力是可以预料的,他借助运动清肃政治对手,也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张伦说,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习近平通过反腐想把中国引向何方?

老百姓对习近平的反腐是拥护的,但习近平的反腐迄今仍在靠“揪出一个更大的”,“判一个更狠的”来满足观众的预期。

习近平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但如果仍然在靠个人权威,在靠运动反腐败,习近平、王岐山下台后反腐是否还能继续?老百姓对中国的未来很难有一个预期。

张伦说,如果没有一个保障政治清廉的制度,习近平的反腐就只能“在路上”。

背景报道:这部中纪委年度大片 制作班底竟这么豪华?

吸引你去看一部影像作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话题、剧情、特效、导演还是演员?

政知圈今天要说的这部作品,客观且不夸张地说,全占了!

10月17日晚8时,央视综合频道开始播出8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

整整一天,中纪委和《永远在路上》已经成了一个被刷屏的火热话题。

这是一年来中纪委再度推出的年度大片,政知圈想说说这豪华制作班底,让大家看看这部“现象级”专题片到底有多牛!

最后30秒中有彩蛋!

根据中纪委官网介绍,《永远在路上》是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在第一集《人心向背》最后30秒的演职员表中,也清晰地列出“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字样。

看着最后30秒的演职人员表,政知圈发现,这部纪录片的幕后创作人员绝对都是大咖!

总策划 钟纪轩(不是第一次出现,首部纪录片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

出品人 聂辰席(现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

总监制 孙玉胜(央视) 李挺(央视) 黄传芳(央视)

监制 杨华(央视)

总制片人 耿志民(央视)

总撰稿人 史文杰(中国纪检监察报)

撰稿 王少伟(中国纪检监察报) 陈治治(中国纪检监察报)

总编导 王晓清(央视)

备注:括号里的内容为小编所加

上述不完全名单就已表明,中纪委和央视是怎样的深度合作。

“钟纪轩”到底是谁?

政知圈注意到,“钟纪轩”已经不是第一次担任央视播出专题片的总策划了。

2014年12月,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播出。专题片结束后的滚动字幕显示,担任本部专题片总策划的是“钟纪轩”。

政知君当时采写时注意到,专题片首次还原披露全国30多个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的细节,部分案件当事人还“现身说纪”。

政知圈梳理发现,此前,“钟纪轩”曾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过有关中央纪委的新闻,但为专题片进行策划还是头一次。

如今,暌违两年的“钟纪轩”再次出现在央视节目里。

内行的撰稿人

政知圈注意到,《永远在路上》的3名主要撰稿人来自中纪委系统。

根据中国记协网,担任总撰稿人的史文杰1995年进入中央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社工作,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记者部主任、编委兼周刊部主任,报社副总编辑。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等荣誉。

政知君注意到,史文杰曾和《永远在路上》撰稿人之一陈治治“联袂”在2013年时凭借 《“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获得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以及《长江韬奋奖参评者获奖作品》。

今年以来,陈治治和王少伟两位撰稿人还在中央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采写的文章。今年1月,陈治治曾在该报上发表“两个没有变,誓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评论文章。今年7月,正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当时王少伟采写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利器——《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诞生记的重量级文章。

专题片里的几位“总”

按照一般惯例,中央电视台参与摄制的纪录片、专题片出品人都是时任台长。

《永远在路上》的出品人聂辰席在前不久再任新职务。

10月11日,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聂辰席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版权局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

再看看央视其他幕后人员。作为总监制之一,孙玉胜这个名字圈内人很熟悉,圈外人也不陌生,他可谓央视新闻业务的灵魂人物。

根据资料显示,孙玉胜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3年,他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

《永远在路上》另一位总监制黄传芳,资料显示,他曾以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身份出现在2012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之两岸实业发展论坛上。虽然其本人的公开报道并不多,不过据报道,黄传芳另一个身份是央视纪检组组长。

其实,黄传芳也是近年来央视新闻策划制作领域的一位“台柱子”式人物,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而同为总监制之一的李挺,曾于2015年12月以央视副总编辑的身份在2015年体坛风云人物盛典上致辞。

操刀的都是业务大咖

政知圈对这部专题片、纪录片的监制杨华和总编导王晓清,已是相当熟悉。在党内新闻教学课堂上,作为央视“老人”,两位的名字也曾出现,从《新闻调查》走出的王晓清制作的一些片子还是课堂上的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杨华和王晓清还是两位女士。

根据公开资料,杨华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1989年从人大毕业进入央视,至今在央视已经工作了27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杨华担任了央视新闻中心“走基层”报道的总策划和项目负责人。当年,“北京儿童医院、同仁医院蹲点日记”这样有影响力的报道就出于这个项目。

王晓清在业内被称为“剪刀手”,政知君认为这个标签可能得益于她的编导身份,毕竟最后呈现出精致的电视画面都是来自编导一刀一刀“切”出来的。说起来,出自于她手的作品不乏非常优秀的作品。根据报道,2006年,恰逢唐山地震30年时,她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唐山地震三十年祭》。这部片子也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纪录片”之一。

政知君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钱云会之死》新闻调查作品,无论是记者的平衡报道,还是呈现调查过程,王晓清的作品都令人称道。

《永远的路上》刚刚拉开序幕,相信会是“好戏连台”,在大家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别忘记,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有诸多有字幕的、没有字幕的人们付出的心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