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华语如有人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应该是他 /

华语乐坛如果有人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应该是他

静静地弹着吉他、用沙哑的嗓音吟唱,这似乎是罗大佑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不是那种在歌中一味倾诉情爱苦甜的歌手。他是一个用故事来写歌的人,也是一个用歌来写故事的人。罗大佑用音符与歌词讲述着一切所见所闻所感:青年人精神的空虚、对青春年华的追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等等,由此看来有人把他比作“乐坛杜甫”也是不无道理的。

在80年代初,那个对于台湾乐坛来说黑暗的年代。没有真正的“华语流行歌”,是“一个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的时代,那时候的华语金曲,几乎都是翻唱之作,而罗大佑在1982年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为混沌的天空劈开了一道曙光。正如罗大佑在这张专辑的前言中所说,“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踪迹可寻。”

他是一位启蒙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华语乐坛真正的教父。

在《之乎者也》之后,罗大佑又陆续发行了《未来的主人翁》、《家》、《爱人同志》等专辑,仍旧反响强烈,他成为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音乐领袖。他还为许多歌手写过歌:《明天会更好》、《酒干倘卖无》、《滚滚红尘》(电视剧版 电影版)、《爱的箴言》、《野百合也有春天》等等,一首堪比一首经典。有时听其他歌手的歌,搜索歌曲作者发现是罗大佑,会感叹竟然是他,细细体会后,其实也只能是他。

《之乎者也》:用老祖宗的东西批判现世的冷漠

专辑封面

在这张具有开创性的专辑中,有首同名歌曲叫《之乎者也》,这首歌是一首雷鬼风格的歌曲,也是华语乐坛最早的雷鬼歌曲之一。

在60年代的台湾乐坛,因为对歌谣的管制,本土歌曲发展几乎停滞,人们沉浸在了翻唱欧美与日本歌曲的浪潮中。虽然在70年代兴起了“民歌运动”使台湾华语音乐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到了运动后期因为曲风单一苍白,人们又转向了欧美摇滚乐与古典音乐。在华语音乐混沌低迷之际,罗大佑这首《之乎者也》,无疑是开创性的,罗大佑的创作,也被很多人看作是“华语流行歌曲的开端”。

歌词中说:“现在看看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80年代的罗大佑正值青年,他用批判的音符控诉着眼前的不平。他是愤怒的、是叛逆的。

“眼睛睁一只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欢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观者 你我是也”

歌词里用古代的文法,来讲对现代的批判,这和所有的文化先驱者做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就像文艺复兴时一样,在现世混沌的状态下,用遥远的文化,来创造新的文化。

《鹿港小镇》:城市的高楼,重塑了许多,也割裂了许多

罗大佑演唱《鹿港小镇》

《鹿港小镇》也收录在《之乎者也》这张专辑中。

鹿港是台湾彰化县的一个港口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建筑与丰富的传统习俗是鹿港的特色。其实罗大佑在写这首歌之前并没有去过鹿港,只是偶然一次去洗车,听来自鹿港的洗车小弟闲聊,对他说了鹿港很多青年人去大城市打工的情形。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 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告诉我的爹娘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 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

《鹿港小镇》的歌词中,似乎唱出了那位来自鹿港的洗车小弟到大城市台北打拼的心声。其实这也是那个时代台湾工业化进程中的缩影。

人生来就对故乡有着牵绊,但似乎也对背井离乡有着另外一种执着。城市是发展的代名词,那里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勾勒着许多传奇与成功。带着家人的嘱托、带着自己的期盼,一批批人带着不舍踏入了大城市的马路。不敢生病、不敢肆意生活、不敢给家人多打电话、时不时想订车票立马回家但现实却告诉你不能。每次听到路人说着同样的乡音就倍感情亲切,每次在大街上看到有家乡名字的广告牌就喜上眉梢。

浪子心中总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人总是纠结在这样的矛盾中。城市的高楼,重塑了许多,也割裂了许多。

《恋曲1990》:怀念来自于不完美,但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人念念不忘。

阿郎的故事

在1988年底,罗大佑发行了全新专辑《爱人同志》,其中有一首歌叫《恋曲1990》。这首歌是80年代一部电影《阿郎的故事》的主题曲。

《阿郎的故事》是由周润发(饰阿郎)与张艾嘉(饰波波)主演,讲述了一段爱情的悲剧:一对彼此深爱但矛盾重重的怨偶,分手后又相遇却遭遇了生离死别。《恋曲1990》站在阿郎的角度,倾诉了对离开自己的波波的忏悔与思念。原本是立足于电影的创作,没有太深的背景,但这首歌给人的感动却延续到了电影之外。

“人生难得在此寻觅相知的伴侣

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能遇到不断降低自己底线的人是幸福的,但更多的人还在寻寻觅觅着,或者是在等待着。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人,触摸不到,回忆起来或喜或悲。

在某个不经意的时间或场合,会不经意的想起那个人,会后悔自己的口无遮拦、后悔自己的不肯低头、后悔一冲动之下删除了对方所有的联系方式。怀念来自于不完美,但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人念念不忘。

《你的样子》:整个《阿郎的故事》结束在这首歌中,也好像幻化成了这首歌

阿郎的故事剧照

罗大佑那首耳熟能详的《你的样子》,也和《阿郎的故事》相关。

整个电影的最高潮是在影片结束时,阿郎重返赛车场却因事故葬身火海中的那一幕。在阿郎受伤倒地时,波波和他们的孩子波仔声嘶力竭地哭喊着。但是电影中,没有太过突出他们的哭声,而是在那一刻,缓缓传来了罗大佑苍凉嘶哑的声音。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

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罗大佑的声音是嘶哑的,有的人甚至质疑过他的唱功,但正是因为那种嘶哑的声音,才会让人充满悲伤与代入感,相信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是在《你的样子》响起的那一刻,才开始流泪到不能自已的。后来有歌手翻唱过《你的样子》,但是给人的感觉似乎比罗大佑少了点什么。《你的样子》是属于《阿郎的故事》的,也是属于罗大佑的。

《童年》:一首穿越时光的歌曲,唱出每代人的童年

据说,罗大佑写这首歌时,还是医学院的学生。

不同年代的人,可能在不同的场合听到过这首歌。可能是罗大佑唱的、张艾嘉唱的、成方圆唱的,但歌词却可以让每一代人都点头认同。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能写出社会思考的罗大佑,也能用如此通俗的语言,描绘出每个人心中那个童年。有人评价,已经30多年了,仍然没有一首写童年的歌,能像这首一样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共鸣。歌词朴素易懂,无论是白描的坏境烘托,抑或状态描述,都让人在听歌时有极强的画面感,似乎可以闻到童年那个夏天空气中散发出的味道。

罗大佑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不止于爱情,也有许多针砭时弊。他是一个可俗可雅的歌手,“俗”的时候万人空巷,“雅”的时候直入人心。

其实在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的时候,罗大佑还是个医生,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罗大佑模仿自己的偶像鲍勃迪伦,烫了爆炸头,戴上了墨镜。在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后,有人说罗大佑也可以是“华语乐坛的鲍勃·迪伦”。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对罗大佑的肯定,而不是两人之间的对比。本来成为“第二个谁”就是一个带有不礼貌甚至是轻蔑意义的说法。罗大佑无人能复制,也不用去复制谁,他就是唯一的罗大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