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国务院智囊再发声 经济数据造假何时休 /

国务院智囊再发声 经济数据造假何时休?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历来是瞩目的焦点,但也伴随着巨大的质疑声音,北京时间6月1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庆典上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张军直言,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问题很多”。他还表示,现在对宏观经济有那么大的分歧,国家统计局负有主要责任。

而在10月23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季度宏观政策报告论证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也对数据产生了一些疑问,他认为:第一是如何得到准确的信息。当前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真实信息不能自下而上顺利地反映上去,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信号出现了混乱。

统计错还是算错?

魏加宁在会上说:“我亲耳听到有地方政府官员反映,市里开会时,市委书记就问,我们的五年规划不是说民营经济要占到60%吗?为什么现在才刚刚到50%?于是,市统计局的负责同志赶紧道歉,说我们回去核实。结果,下次开会时,报上来的数据刚好是60%。又比如,为了说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一些地方的统计局就要求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把他们召开的学术会议等也都统计上来,于是服务业的比重就提高了,类似情况比比皆是。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上级政府所能够掌握的真实信息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小。”

对于中国经济数据的问题,国内外的相关机构怀有疑问也不是一两天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官方公布的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然而,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1%折算,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仅为6.3%。差距巨大的两个数据证明了中国官方数据“难以信服”。

而连续三个季度中国的GDP增速6.7%,完全一致则更加引起了多方面的不断质疑,这种状况自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GDP数据以来还是头一回。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官方数据已经失去公信力,数据仅仅沦为一个数字,而非真正体现经济实际情况的数据?中国政府为挽回市场信心,对于数据的操控越来越频繁?

地方造假 东北“亮眼”

就在2015年初,东北黑河、岫岩等地的“数据注水”丑闻,让地方数据造假卷入风口,中国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地方政府给出的统计数字注水严重。“如果不是当初吹得高,现在也不会掉这么厉害。”一些基层官员反映部分经济数据造假严重,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

为了维护虚高“注水数据”不露馅,一些地方官员甚至采取“无收入来源空转财政收入、有收入来源的列收列支及借款缴税、违规调整入库品种和截留侵占上级收入和违规提前征收税款入库”等更为隐蔽手段,在公共财政收入上大做手脚。

尽管各级官员都深知“注水数据”的危害,但面对来自上级考核、地区竞争和自身升迁等压力和冲动,最终往往还是硬着头皮“层层分解指标、人人摊派任务”,难得糊涂。“东北黄金十年两位数的增长,数字挺好看但经济很难受,弄到最后各省都在挤水分。”

而两会过后,李克强的首次离京考察,便将目的地选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长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参会的包括了央行行长、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长、统计局局长等经济部门的大佬们,阵容之豪华堪比出访。

官媒辩驳 时间验证

中国官媒新华社在10月26日发表英文评论称,中国政府没有任何目的或者必要去洗白真实的经济状况。中国有充足的政策工具保持经济增速在6.5-7%的区间,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再平衡和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将由时间来证明,而不是分析师。

不可否认,中国的确有过统计数字造假的案例,尤其是省政府;在去年末的一次反腐败调查中,东北地区政府被发现捏造GDP数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中国采用了IMF标准来增强数据体系,且现在国家统计局收集独立的省级数据来确保精确度。本月早些时候,中国领导层要求防止政府统计数字造假,并下定决心处罚违规者。

无论如何,现在中央政府正逐渐远离完全基于GDP表现来衡量当地官员的政绩,这进一步降低了统计局对数据动手脚的动机。 GDP不一定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过于依赖GDP可能适得其反。其他一些经济数据很难造假,包括电力产出、货运和物流量等,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迹象,且工厂活动和消费复苏。

中国将在保持经济扩张的同时继续推进改革。时间,而非分析师,将向世人证明究竟中国的经济再平衡和可持续增长是一个奇迹还是一个幻象。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