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回忆我的父亲李济深与孙中山先生往事 /

史海钩沉:回忆父亲李济深与孙中山先生往事

作者简介:李保和先生,1955年生,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济深先生(1885-1959)之子。现居美国休斯敦。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我的父亲李济深,字任潮,人称 “任公”。曾经担任过粤军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总司令部参谋长,第八路军总指挥,北伐军代总司令,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他追随孙中山,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振兴,戎马驰骋、南征北战,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被其赞为不可多得的将才。他一生的奋斗业绩是和孙中山连在一起的,同孙中山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特别是建立两广革命根据地,父亲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济深,资料图

父亲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他16岁时离开家乡就读梧州中西学堂,受到该校同盟会会员胡汉民等教师所传播的民主、民族思想的影响,对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行径深恶痛绝,萌生了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思想。“救国就要当军人”是他的信念,为此弃文从武,进入广东陆军中学,从而确定了他毕生的事业。1910年他被广东选送考取了当时设在保定的陆军预备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陆军大学。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推动下,参加了反清革命斗争。1911年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由姚雨平任军长。父亲与姚雨平在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有同窗之谊,被姚委任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了“全军北上行动方案”等作战计划,在三次大败清军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战功,被破格提拔为师参谋长。

袁世凯作为临时大总统掌握大权后,南北议和,开始裁军,父亲所在部队全员遣散。父亲回到陆大完成学业。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是年冬,父亲回乡省亲,途径广州与挚友邓铿会晤。邓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时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早年父亲在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学兵营当排长时时,邓是连长,两人关系甚笃。父亲与邓铿深入交谈,更加认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才是振兴中华的的希望,毅然放弃了陆大的编修局长职位,接受邓的邀请,留在粤军第一师任副官长并由邓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不久升任第一师参谋长。在孙中山授意下,邓铿将全师2万多人的整顿与训练全权委托给了父亲。父亲对这项任务勤守职责,治军严谨,待人公平,设法罗至了一批有朝气的青年军官提拔重用,使第一师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增。

1921年11月孙中山在桂林建立了北伐军总指挥部,为的是实现他自成立同盟会以来的“以两广为根据地,出师北伐,统一全国,进而在这国土上建立起民主主义政权”的伟大理想。此时身为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已经狂妄自大起来,不想再听命于孙中山,不想粤军为北伐效力,千方百计阻止孙中山的计划。但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是完全站在孙中山这一边的。1922年3月陈炯明的党羽暗杀了邓铿。6月又围攻并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师当时正在北伐途中,攻占了赣州,准备攻打南昌,此时奉孙中山密令回师平叛,但因第一师内拥陈派势力强大,平叛计划失败。一直在永丰(中山)舰上指挥作战的孙中山得知北伐军回师失利,孤军无援,便怀着无可奈何的沉重心情离开广州去了上海,北伐宣告失败。父亲伤心失望,辞职离去。此时孙中山对第一师和父亲依然非常关注,寄予厚望,特派他的警卫团长陈可钰(原第一师参谋长)来见父亲,要他留在第一师,等待时机夺回兵权。父亲遵照孙中山的秘密指示,重返第一师继续任参谋长,暗中联络第一师中思想倾向孙中山的干部,伺机起事。10月,孙中山将驻扎福建的北伐军改名为东路“讨贼军”,又于同年冬,委派桂军、滇军等部组织西路“讨贼军”,讨伐陈炯明。父亲派人与讨贼军联络,暗中配合。次年1月,父亲率第一师两个团及工兵营在前线起义,与讨贼军并肩作战,广州光复。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父亲被任命为第一师师长。孙中山委派他兼任大本营驻江门办事处处长。

1923年5月父亲奉命率部讨伐桂系军阀沈鸿英, 占领了广西重镇梧州。西江既定,孙中山决定设立“西江善后督办总署”,西江善后督办的权力很大,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所有西江流域由梧州至江门以及四邑各地方,一切善后事宜,责成西江善后督办切实办理。”孙中山手下元老众多,不少人想得到这个职位,但孙中山认为父亲平定西江功劳最大,且大智大勇,干练忠诚,破格委任父亲为西江善后督办。对此出人意料的任命,军政前辈议论纷纷,谓父亲资望太浅,不应据此高位。但孙中山力排众议,坚持要父亲出任该职 ,他在给邓演达的信中说,“至李师长西江督办之名义,非此无以统一该路之财政。” 对当时广西省的人事任命,孙中山都会征询父亲的意见。

父亲对孙中山的信任深为感动,军人首重服从,既委重任,自当勇敢担当,不畏人言,毅然接受新职。父亲任职后,使广州大本营的革命力量扩展到西江各县,并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大本营,孙中山返广州后,革命政府的大部分经费靠西江善后督办署上缴支持。父亲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俸给外不苟取毫发,编制内不安排一人,一师官兵军饷均由广东调拨,未取广西地方一分钱。当时驻扎在梧州的广西将领黄绍竑在回忆录上说:“任公两袖清风来,两袖清风出,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1924年夏,香港汇丰银行大买办陈廉伯组织商团武装,企图在广州建立“商人政府”,在英帝国主义配合下发动了反革命武装叛乱。孙中山下令平叛,父亲率部回师广州参与战斗,粉碎了英帝国主义的阴谋。

为了培养军事干部,父亲在肇庆创办西江陆海军讲武堂,为两广的革命队伍培训军官充实基层,也为后来的黄埔军校提供了人才和经验。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孙中山先后任命父亲为筹备委员、教练部主任,后升任副校长。这段时间父亲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孙中山的知人善任,破格提拔才使父亲的军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他在粤军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父亲来说,孙中山对他有知遇之恩。他重任在肩,努力工作,在各方面给孙中山的革命政府以大力支持。他不负所望,屡建奇功,统一两广于国民政府之下,为实现孙中山夙愿、进行北伐、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3月24日父亲主持了梧州各界追悼大会,发表演说,宣读了祭文,并写下“痛失民权权首谁招我国国魂”等挽联。孙中山生前曾3次到梧州从事革命活动,4月23日,父亲召集梧州各界代表开会,倡议在孙中山巡视过的北山顶兴建中山纪念堂。纪念堂于1926年奠基,1928年夏动工,1930年10月落成,为中国最早兴建完成的中山纪念堂。父亲在任职广东期间,为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及中山纪念碑奠基立石。

1959年10月,父亲在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中写道 “我与全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 ,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刻骨铭心的期盼。父亲从青年时代开始投身革命事业,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先辈事迹,表达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以期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竭尽绵薄,告慰为中国革命事业毕生奋斗的前人。

(2016年10月20日写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