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裸条事件反思:“女大学生”毁在谁手 /

裸条事件反思:“女大学生”毁在谁手

“裸条门”仍在持续发酵,传闻中的10G“女大学生裸条”照片和视频压缩包资源依然在网络传播,据大陆媒体统计,该资源涉及161位女性,其中144人的年龄信息被泄露,处于大学时段的“裸贷者”共计91人,占比高达63.2%。在161位女性借款人中,146位的籍贯信息被泄露。其中四川最多,有14人;广东和江苏次之,分别为11人和10人;第三梯队是河南和黑龙江,均为9人。北上广地区分布较少,北京有1人,上海、广州有3人。

“裸条”事件再起波澜,“女大学生”被污名化(图源:网络)

强大的借贷需求是“裸条”横空出世的现实基础。归根结底,年轻人不合理的消费观及无偿还能力的实际催生了借贷需求。诚然,大学校园里存在一部分家庭经济微弱的学生,但上有学费贷款,下有勤工俭学,退一万步说,还有很多正规的借款渠道,学习生活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不合理的消费观念使得有限的正规途径不能满足需求,拆东墙补西墙的困窘逼迫其铤而走险、跨上“贼船”。

而对年轻人三观教育的缺失是“裸条”事件爆发的诱因。大学生普遍年满18岁,但他们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法律上已经成年,然而在社会上却远远没有“成年”——家长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放置在象牙塔之中,与社会完全隔绝开。步入大学之后,开放的大学校园,这些曾在高中蒙头苦读的大学生一下子接触到社会,而独立能力的断层,自我保护意识的稀缺,很多学生并没有来得及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女大学生”一词以这样充满暧昧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帘,此前不久,支付宝“校园日记”生活圈中,出现了大量似真似假的“女大学生”大尺度照片;百度搜索“女大学生”,“裸贷”、“包养”、“奸杀”等充斥其中,你几乎看不到什么正面词汇。

有网友评价道,“女大学生”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被彻底毁了。有人认为,中国国内很多网络社区天然带有男性基因,在这些男性主导的社交媒体上,男性化的思维和话语权形成了一种压迫感。而女性的表达在传播中陷入了一种物化困境:一方面是一些女性的自我物化,用大尺度照片吸引眼球;一方面是社会普遍用物化的目光看待女性的表达,人们消费着那些大尺度照片,却又一致忽略了这些照片之外其他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表达。

王尔德说过,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互联网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因为跑得太快丢失了很多东西,这次“裸条”事件,除了抨击那些裸贷者,我们应该思考的其实还有很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