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美国内参不到10个人有权打开 川普不想看 /

"美国内参"不到10个人有权打开 川普却不想看

《总统每日简报》是美国最高度机密的情报文件,然而,特朗普认为一周看一次就够了,只因为内容太无聊。

事实是特朗普幕后在打击中情局。中情局曾称,俄罗斯黑客公布什拉里邮件,主要是为了支持特朗普。中情局的结论,无非是在质疑特朗普当选的合理性。

特朗普为此跟中情局杠上。但特朗普很快会对情报单位进行“调整”。国安局局长罗杰斯已经和特朗普私下会面,倒戈特朗普。媒体认为,特朗普系的情报单位正在崛起。

1962年,时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偷偷将导弹运往古巴,一场核危机悄悄酝酿。但美国情报系统及时发现了古巴和苏联的动向,在每天例行的《总统每日简报》汇报当中,情报官员们赶紧向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汇报此事。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清晰了:美苏两国争锋相对,核战一触即发。后双方妥协,核战警报解除。

这个案例清晰表明《总统每日简报》对美国总统的重要程度和存在价值。但当选总统特朗普认为这事儿没那么重要,“作为聪明人,我不需要在未来8年每天被告知同样的事。”

最近特朗普和主持人克里斯?华莱士在福克斯新闻聊到了《总统每日简报》(简称:《简报》)的汇报——“聪明人”特朗普认为一周看一次就够了:“我们需要知道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国防部长和彭斯(副总统)也会拿到《简报》,我也会拿到,如果他们过来告诉我同样的事,事情不会发生多大变化。”特朗普说。

《总统每日简报》,即President's Daily Briefing,并不是一份报纸,而是美国最高度机密的情报文件,记载着中情局过去24小时认为最重要的情报,更确切更完整的表达应该是,President’s Daily Intelligence Briefing。

在过去50年的历史中,《简报》就像是美国总统的每日例行公事,但特朗普却认为让国防部长和副总统知道即可,他不需要每天看《简报》。同时间,副总统彭斯每周需要研究6次《简报》,并且向特朗普重点汇报。

《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美国媒体感到忧心:特朗普会不会因无法获得足够情报而有碍判断,虽然他有足够情报也可能判断失误。

《华盛顿邮报》指出,“在2012和2014年,特朗普就已经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总统看《简报》是很不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个人。”还称,“如今,他在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是的,这位当选总统的确不寻常,已经打破好些政治惯例,看不看《简报》是最新一起。

不到10人能看的《简报》

《纽约时报》称《简报》为“世上发行量最小的报纸”,美国总统的一天就是从阅读它开始的。

(纸质版《简报》)

《简报》会在每天7点45分送到总统办公室,内容来源由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和其他情报机关提供。目前能看到简报的高级官员,除了总统外,还有国务卿、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等,不会超过10人。看完后,《简报》会被中情局回收。

大约10页的《简报》被美国媒体称为是全世界保卫最严密的每日读物,因为文件中包含的是全世界最敏感的情报报告和分析,提供来自机密和非机密来源的精确、及时和客观的情报,以帮助总统保护美国本土和海外利益。

它诞生于“非常之日”——冷战时期——1946年,因“战时总统”罗斯福突然离世,副总统杜鲁门上位。他要求中央情报局每天给他的情报汇整――《每日简报》就此面世。

《简报》的重要在美国重大事件的调查中都能体现出来。

被解密(视频)的《简报》当中,2001年8月6日当天的《简报》可能是最知名的。由于9?11恐怖攻击的责任问题,2004年4月8日,9?11调查委员会要求解密当天的《简报》,结果2天后白宫就将当天《简报》公布。

当天《简报》的标题是《本?拉登决定袭击美国》,内文是关于奥萨马?本?拉登及其恐怖分子网络基地组织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但是这份《简报》没有受到小布什政府的重视,认为《简报》只是在梳理基地的历史,而且标题也太耸动了。

(2001年8月6日的《简报》)

这天的《简报》没能挽救美国3000条人命。

《纽约时报》事后评价,“如果小布什团队能对所有《简报》里包含的警告做出紧急反应,是否就能制止9?11攻击呢?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也许,这才是最令人痛苦的事实。”中情局在2001年5月就不断在警告,没想到却被忽视。

在9?11事件中,《简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前文述及的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一例。BBC还援引信源的话表示,《简报》还曾帮助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避免和朝鲜之间核战。

量身订做的美国“内参”

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的研究员戴铮勤将《简报》称之为美国的“内参”,称这是美国总统享受的政治待遇。不同的总统也会有一些不同的需求。

1961年,肯尼迪对《简报》的形式做了改进,把名字改成了《总统情报调查表》,他希望“包含所有值得总统注意的大事,足够小巧,以便总统随身携带,在总统空闲时随时阅读。”这奠定了《简报》轻薄的特色。

前中央情报局分析师大卫?普利斯表示,目前《简报》的名字是在1964年是由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中央情报局一起决定的,然后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简报》会根据历任总统的需求不同而量身定做,有些总统可能会要求对某个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以小布什为例,他曾经在9?11事件之后,要求《简报》补充关于“威胁矩阵”的内容,也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的潜在威胁。在奥巴马时期,《简报》也在内容上进行了小幅更动,尤其是针对网络威胁的部份进行了扩充。

除了内容,《简报》也在形式上有所演变,小布什习惯用口头报告来理解文件,但是奥巴马则是更喜欢通过加密的安全平板电脑阅读《简报》的情报信息。

(奥巴马看平板电脑的《简报》)

而特朗普总统的量身定做,就是“一周一次”。

特朗普也不是第一个对《简报》有意见的人。尼克松在白宫期间,不仅拒绝接受中央情报局官员每天面对面的报告,《简报》他也不太看,国务卿基辛格负责这些“无聊”情报的汇整。

前资深中情局官员告诉《纽约时报》,因为《简报》的措辞或语气都有可能影响总统的每个重大决定,所以情报单位试图在写作上克制,已经有公式化的写作方式,也因此让《简报》显得有点无聊。

几位前国防高级官员也向《纽约时报》表示,如果特朗普愿意让底下官员承担,那也不绝对每天要看《简报》。

特朗普不看只是为了报复?

不过BBC更愿意将特朗普的行为看成是某种政治信号。

BBC说,《简报》是美国情报系统和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情报系统看来,《简报》可以帮助总统做出判断,避免遭到恐怖袭击以及核打击,保护美国人的安全。“在这一过程当中,《简报》可以帮助总统和情报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们可以知道彼此关于世界的看法。双方还可以逐渐了解并信任彼此,这在危机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BBC在14日的报道中写道。

比如在老布什担任总统时,双方还曾为《简报》开过一个小玩笑。情报人员在1990年提交《简报》时曾判断,当年尼加拉瓜大选,时任总统奥尔特加可能会继续当选。但老布什的判断是不会。双方打赌,输了的一方要请吃蛋卷冰激凌。后来结果证实,老布什赢了。第二天情报人员就给老布什捎了一个蛋卷冰激凌。

这些曾经的“美好”,惯例,看来都要被特朗普抛之脑后了。

而特朗普的决定,无疑是对美国情报单位的打击。BBC认为,目前特朗普和情报体系的关系异常紧张。

原因很简单,特朗普对于中情局的调查结果不满意,尤其是对大选期间的调查。中情局的评估报告指出,俄罗斯安全机构在去年和今年春天入侵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邮件,还有希拉里竞选团队主席约翰?波德斯塔的邮箱。

《纽约时报》称,“中央情报局得出结论,俄罗斯公布这些电子邮件,主要目标是支持唐纳德?特朗普的总统竞选。”

(讽刺特朗普和普京的涂鸦)

早在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就已经不断承诺让美俄再次同盟,并称赞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能力,讽刺奥巴马。然而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则认为希拉里对俄罗斯抱有敌意,她的当选将不会为俄罗斯带来利益。

中情局的结论,无非是在质疑特朗普当选的合理性。

而之前特朗普对待《简报》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在2014年9月,特朗普曾经因为此事攻击奥巴马。他在推特上写道,“事实是,奥巴马自己都不看《简报》,也并非个人跟CIA(中情局)和DOD(国防部)进行交流,我猜,他是太忙了!”

这个曾批评奥巴马不看《简报》的人现在突然变成了自己批评的那一方,BBC更愿意解读为特朗普在传达某种政治信号——特朗普很快会对情报单位进行“调整”。

11月19日报道称,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和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要求奥巴马撤换国安局局长罗杰斯,因为他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然而,罗杰斯却擅自和特朗普展开私下会面,被不少人解读成“倒戈”特朗普。

媒体认为,特朗普系的情报单位正在冉冉升起。

中国领导人也有自己的内参

美国总统上班第一件事是看《简报》,而中国领导人上班第一件事是看内参。

《北京青年报》旗下“政知局”曾报道称,新华社不定期印出的《国内动态清样附页》和每天印出的《国内动态清样》,是两种绝密级别的内参,也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内参。

“中央领导、各省市领导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阅新华社内参。”报道说,“这两种内参通常是单张印刷,一事一议,篇幅不超过3000字。”

习近平重视内参。今年2月19日,习近平到新华社调研时曾经特意前往负责采编内参稿件的新华社参编部。2013年,他曾就新华社的一篇内参做出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杜绝公款浪费。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