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史上评分最高国产片被软禁? 为什么? /

史上评分最高国产片被软禁?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前不久《大明王朝1566》传出重播的消息,Sir从葛优瘫中惊坐起,不禁“卧槽”。

这部被严重埋没的国产神剧,该扬眉吐气一回了。

是时候轮到这部9.5分国产剧刷爆朋友圈

但是,还有毒饭不满足!

纷纷表示,张黎另一部神剧要是能重播,那才叫活久见。

Sir当然知道你们说的是哪部——

走向共和

它的地位,一言以蔽之:豆瓣9.6,评分最高的国产剧(比《大明王朝》还高0.1分)。

但它的命运,一言难尽……

围绕在这部剧周围的流言与真相,争议与定论,Sir今天试着给你们好好说说。

无需掩饰这部剧的野心。

首先,“走向共和”的名字,就表明这部剧有意脱离“xx秘史”“戏说xx”之类的低级趣味。这个名字开门见山,就是要干出一部有史家风范的历史正剧

制作当时绝对大手笔——

前后历时4年,总投资4100万,搭建了全国最大的室内摄影棚……

演员阵容空前强大(指实力)——

吕中的慈禧,马少骅的孙中山,孙淳的袁世凯,王冰的李鸿章……

2003年,《走向共和》首播在中央一台,而且是两轮滚动播出,超豪华待遇。

但越往后,走向越扑朔迷离。

遭禁是被公众认可度最高的一种说法。

却被央视否认。

而引发被禁传言的导火线,是不少观众发现,电视版和VCD版不一样,以此推断这剧当年播的时候是边播边剪的,因为敏感去掉许多东西,以至剧情都不连贯。

甚至还有人说最后一集删到只剩下25分钟

反正不论传言真假,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首播结束后,央视确实取消重播。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走向共和》再也没有在任何内地电视台出现。

据Sir考证,因为种种原因,《走向共和》目前确定存在的,有三个版本。

59集版,也就是传说中的央视阉割版。

网友说它的最后一集被删到只剩25分钟,Sir没有看到。

所以这个版本有可能是当年发行的VCD(VCD也是59集),而不是真正在央视播出过的那个。

60集的香港版。

这个版本由TVB买下,只在香港播出过。

68集的海外版。

也是目前最长、最全的版本,曾在台湾地区和海外其他地区播出。

现在这个版本在各大视频网站也有资源,随手一搜就能搜到。

所以,说《走向共和》被禁是不妥当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引起了舆论风波或其他不可言说的原因,官方将这件事情消极处理。
目前网上还是能搜到资源的。

如果非要说禁,Sir更倾向于“软禁”。

Sir在这里扯一个八卦,这部剧在台湾播出时,也遇到一点小波折。

由于两岸对正统史观叙述的巨大差异,台湾电检制度对引进大陆剧集是有限制的(当然我们这边也一样)。

像《甄嬛传》《琅琊榜》这样的古装剧可以pass,一旦涉及政治议题的近代历史剧,十有八九就要被say no,比如我们的谍战剧和抗日神剧。

于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诞生了,《走向共和》这部表现国父孙中山领导革命、创建民国的剧,在台湾反而不符合播出条件。

更黑色幽默的是,电视台为了能够引进,把片名改成《满清末代王朝》。

于是《走向共和》就以清宫剧的名义播出了……

那么,相比在台湾地区和海外上映的版本,央视删减了近8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这估计是很多人最想问的。

因篇幅所限,Sir仅以“最敏感”的大结局举例。

在海外版中,结尾是孙中山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演讲,在上海大礼堂内阐释“中国为何要共和”。

再看一下央视版,你会发现这个段落的长度只剩下了一半。

多出来的,是一段字幕。

抛开意识形态的争论,这样的结尾过于唐突。

试想,电视剧花了68集来讲“走向共和”,结果仍然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为何一个字幕的时间,就突然跳跃到了新中国。

当然,这样的唐突我们已在国产电影司空见惯。

《心迷宫》的最后一幕, 犯罪嫌疑人强行自首

更仔细地对比,发现孙中山的这一段主要有三部分内容被删了:

第一部分是“暗杀”和“妓女”——

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

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员随意蹂躏的妓女。

“暗杀”两个字其实并不敏感,不能留是因为央视版在前面第53集里还删除了宋教仁被暗杀的场景,为了保证前后阉得一致,只好一起去掉。

至于后一句为何被删,你懂的啦。

第二个部分是“民国不能提”——

行政,应该说是大总统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

“大总统”这三个字确实有点刺耳,对吧。

第三个部分是“走向共和”。这段比较长,大概有三四分钟。

在这几分钟里,孙中山(马少骅 饰)掏心掏肺地讲出了自己唯一的理想——推翻专制,实现共和。

临结尾还振臂一呼:“共和是世界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片名叫《走向共和》,以这样的结尾点题,没毛病。

如果有,那只是因为看的人有心病。

剧中的诸多修改,导演张黎无法接受。

就算是《走向共和》解禁了,我也不会同意让它重播。
他还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重新拍一遍这部片子,主题和立意不会变,但是他会把很多剧情和桥段处理得“舒服得多”。

大概就是后悔当初没有找准作为一个中国导演的“位置”,没有考虑到“大局”。

其实,在当初拍摄时,《走向共和》就已经足够“谨慎”。

剧本每写完5集,被马上送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仲呈祥、李准的手上,由他们对剧本进行审读,提出的意见及时被反馈到编剧手上。如此反复,经过4次重新修改以后,剧本终于获得通过。

——出自《南方周末》

主创们想要把《走线共和》拍成一部严谨的历史剧,然而问题也在于此。

所谓“以史为镜”,如果一部作品拍得太真实,那么它照见的,就不再只有历史本身。

再重复一下这句话,好的历史剧,一定有历史照见现实的奇妙感。
比如大清的江山。

大清的国情。

大清的内政。

大清的价值观。

大清的报纸。

大清的官场。

导演你干嘛给我一种活在历史的幻觉啊?

请别误会,Sir的意思并不是,《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

相反,它是以当代“代入”历史,而不仅仅满足讲述一段段家长里短的风流野史,一段段政治正确的奉承讴歌。

换句话说,历史的真相早已沉入深海,而打捞它的唯一办法,就是求实

就拿里面的人物来说,他们都太接近现实、太“像个人”了。

对于传统的历史观,这是一次巨大的颠覆。

教科书告诉我们,孙中山是大义凛然的革命家,一生为了共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在《走向共和》中,他似乎不够高大。

时而你觉得他是表情包。

时而又是萝莉控。

慈禧太后,我们都习惯说她是个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女魔头。

可是,从常识出发,如果她真的无能,又如何以一个女人家,在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掌权四十余年?

假如整个国家都是她一家之天下,她就那么情愿卖国吗?

所以,在《走向共和》中,慈禧首先是个政治家。

她办洋务运动、搞立宪改革,是为了保全大清江山(注意,不是为了全体国人)。

其次,就像吕中所说的,慈禧还是个女人,一个老太太。

比如说,不顾国库空虚,一定要修颐和园来办自己的六十大寿。

她心里是这样想的: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代就做得起人。

说到戊戌变法,慈禧感触最大的也不是政变、改革,而是光绪帝不认她这个“亲爸爸”。

看到这里,我们有如被当头棒喝,慈禧在某个侧面,也是一个需要儿孙绕膝的老太太,在某个瞬间,她跟家里喜欢唠叨的外婆没什么两样。

Sir并非认为历史的慈禧就是如此,但最最起码,《走向共和》的慈禧,她的快乐、痛苦、基于痛快的每一个选择,都让人信服。

这就是求实。

这就是真。

我们常常听到这种说法,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在当代,常常被用来证明某个人是英雄或者罪人,证明某一种理论是对是错的证据。

这是一种历史。

但听多了这种历史,Sir(一定也包括你们),一定也想听听那种在黑白分明中逃逸出来的历史。

这些失神的瞬间,不一定就是真相,却是我们世界观不被僵化的必须。

所以,Sir佩服《走向共和》秉笔直书的勇气。

Sir也坚信这部高分剧有一天将重见天日,刷爆朋友圈(如果那一天还有朋友圈)。

因为只有求实,才不过时。

而求实不是你说的都是真话,是你先拒绝说假话。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