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阴谋还是阳谋 特朗普外交的明与暗 /

热帖:阴谋还是阳谋 特朗普外交的明与暗

当地时间1月23日前后,特朗普(Donald Trump)取代奥巴马(Barack Obama)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后,伴随着特朗普的秩序开始确立,他此前很多关于大政方针的零碎发言开始逐渐落实。各路观察家开始审视中美、美俄以及中东等领域是否会出现各种交易、施压乃至更换援助对象等蛛丝马迹。

特朗普的策略以实用主义为主轴,以美国利益为核心(图源:VCG)

根据目前各路媒体的报道所显示,在奥巴马政府末期,特朗普已在各种公开或非公开场合揭示了自己的意图:他拿台湾问题与北京交换,拿乌克兰问题与俄罗斯交易的思路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特朗普或许只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进而在实施进程中加以体现。相比之下,他在中东等领域的伏线就不那么突出,这一点就可能将是特朗普政府在“外交收缩”表象之下,为华盛顿利益所采取的突破。特朗普政权在外交上的明线和伏线便随之呈现了。

实用主义的大国阳谋

尽管美国的国家机器直到2017年1月20日后才能正式完成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的制式转换。但是,某些策略性的方针基本上已经可以在美国政权交接之际展开调整。比起繁杂而细碎的美国国内政策和方针,相对一目了然的美国外交就迅速成为了外界关切的焦点。而倾向于“实用主义”的特朗普对于奥巴马时代的措施加以改造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对外界来说,特朗普外交的最突出之处莫过于将奥巴马时代桌子下的中美、中俄等“政治正确”层面的原则问题放到桌子上,更准备将其交易。此前,特朗普在1月13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就曾突然“一个中国”原则发表言论,称中美就此问题正处于“一切正在协商中”的态度。鉴于“一中”原则是华盛顿历届政府自中美建交后都遵守的原则,特朗普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显然刺激了尚未习惯其套路的北京。

的确,取代克里(John Kerry)负责美国外交的蒂勒森(Rex Tillerson)已经表态,称特朗普可能并不打算挑战“一中”的原则。但是,对于需要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确认实力变化的华盛顿而言,特朗普及其幕僚也可能有必要了解所谓“外交禁区”的实际价值与相应参数,进而在合适的时机将其作为交换的筹码。而这点就会成为特朗普政府在外交领域上与奥巴马时代最大的性格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朗普政府可能将大有可能成为在外交等领域上倾注利益过度以至于会显得罔顾“政治正确”。鉴于未来的美国政府似乎会以“俄罗斯协助叙利亚事态”以及“反恐战争”等筹码作为交换制裁俄罗斯,确认莫斯科在克里米亚和东欧势力范围的条件。同时还将一改奥巴马政府末期对以色列的不满,加强对特拉维夫的支持。甚至还在TPP等问题上试图索要更多的日本利益交换。这种一系列态度正显示出特朗普在大国问题上或许开始倾向于明晰的立场与数额精确的利益交换,而非虚幻的价值观等口号。

美利坚的“阴谋”计划

很显然,特朗普已经有把奥巴马时代的大国政治“阴谋”转为“阳谋”的意图。在美国不愿继续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这一这无底洞投入更多之际更是如此:美国并不希望继续维持一个可能让其他人“搭便车”的区域秩序。这样一来,当华盛顿的未来大国政治转向明晰的对话和利益交换时,美国也同样会在某些区域热点问题上以相对隐秘的方式加以应对,这或许就是把目前在热点地区大规模干预,让大批“盟友”乃至域外国家随之收益的“阳谋”逐渐转化成“阴谋”。

不同于奥巴马时代对于人文层面的渗透,特朗普时期会削减类似投入(图源:AFP/VCG)

目前,有关特朗普未来将如何在热点地区展开干预的情报相当有限,但这种做法也并非没有迹象。相对于奥巴马时期美国在叙利亚、伊拉克地区大规模援助、轰炸的“反恐”行动。特朗普团队中就有曾多次进入战地的前军方人士给予第一手意见,计划将原先美方交付伊拉克政府军却损耗较大的“军事援助”交付给受土耳其领导,政治上从属于美国的伊拉克库尔德人武装。这种事半功倍的小动作如得以实施,恐怕就将是特朗普“阴谋”的表现之一。

与此同时,长期作为美国“捐赠”、“援助”以及派驻“和平队”等组织的非洲也有可能成为特朗普采取“阴谋”的另一个目标。已经有非洲观察家指出,特朗普可能不热衷于人文层面的“援助”等角色,对这使得他对美国于非洲的非赢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项目投资将采取削减的态度,对于意识形态层面(尤其是对非洲当地NGO组织)的援助也会大幅削减。鉴于美国在奥巴马时代利用“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AGOA),已经取得了向39个非洲新兴国家倾销工业品以及购买廉价能源的权利。特朗普想必只会在这一有利于美国利益的体系下加以个别修补。

于是,就在西方媒体津津乐道于特朗普就任前后的所谓“民意”示威时。一种不同以往的外交形式恐怕也正在展开。这种“阴谋”与“阳谋”相混杂的路线也将展示出特朗普政府未来外交策略的光影斑驳。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