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经济洼地困境难解 中南海首提到东北去 /

经济洼地困境难解 中南海首提“到东北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曾经是中国大陆政府几十年来对高校毕业生发出的召唤,现在这个口号有了更具体的地点了——“到东北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新录用为公务员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

中共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称,在上述文件里“‘东北地区’首次成为引导的目的地。”

分析人士指,不仅是“东北地区”首次成为引导的目的地,而且中共还首次试图用“口号加高薪”的方式吸引人才到东北地区去,以缓解东北人才严重外流的困境,但此前东北地区的并非没有高薪职位,造成东北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单一的人才制度失效,而是官本位理念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被认同的基础。

李克强召开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图源:新华社)

高薪厚禄的潜台词

中共中办、国办此次出台的政策中,有意将“公务员”、“高工资”作为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砝码,这与以往中共以理想化的语言发出“祖国的召唤”有着本质的不同。

直到本世纪初中国政府决定“高校扩招”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这类充满“革命浪漫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口号感召了很多青年人在完成学业后,义无反顾地到中国大陆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东北地区曾经以“共和国长子”自称,在1949年中共建政前,就已经是东北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1980年代末,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前,东北地区无论如何算不上中国“最艰苦的地区”。即便是当下,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经济最沉重的“拖累”——辽宁省在2016年出现了经济指标的“负增长”,东北地区的普遍生活水准依然比西部的一些省份高。

东北人才外流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共试图用高薪厚禄、用公务员身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东北去,政策的潜台词是“用身份和高薪”牵住人才的身心。

观察人士称,这实际上是未必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很可能是“事与愿违”。东北人才外流的原因不是赚不到钱,也不是单纯的人才体制问题,官本位思维在东北的根深蒂固才是中共最需要破解的难题。大量东北事业单位、企业部门在用人方面的“近亲繁殖”,挤压了真正人才的生存空间——他们无法获得社会的承认,只能“远走他乡”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山海关:看不见的“界限”

中共在东北地区多年来倾尽全力,试图拉动该地区经济增长,却不见成效。2016年,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最担心的是“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地区官员观念上的守旧导致民间资本止步于山海关前。

山海关这个地理上区分关外(东北)与关内(河北、京津及中原广袤土地)的分界点也同时成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看不见的“界限”。

中共自1999年成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后,通常是由国务院总理及一名政治局常委作为“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中央政府的资金注入和政策倾斜依然无法挽救东北经济的颓势。

由北京空降黑龙江的陆昊——现任黑龙江省省长发现,东北地区的官员思维不转变,振兴东北只能原地踏步。

黑龙江省长陆昊回答记者提问(图源:VCG)

2016年10月,陆昊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一个文件,要求辖下地方单位阅读两篇指责东北社会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文章。

两篇文章中称,“东北三省,每个省市官员性格不同,但是在南方商人眼里‘好摆官威,水平差,贪婪,懒政惰政’是共同的评价。”

观察人士称,中共出台的吸引高校毕业生政策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在“官本位”思维弥漫的东北官场上,被公务员身份和高薪吸引来的人才一旦与本地官员“同流”,将会让东北地区经济陷落于更可怕的境地。

有观点人士称,中共急于振兴东北,但首先要做的整肃吏治。2016年辽宁贿选人大代表的窝案让舆论震惊的同时,也表明东北官场的腐败溃烂之深已超出想象。将一批刚刚出校的大学毕业生送入到并未“清朗”的官场上,并非是明智之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