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一个普通中国人家的三十年变迁 /

一个普通中国人家的三十年变迁

山西摄影师刘凤林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的家庭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家庭中的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将照相机镜头对准家人,留下了自己家无数个有意义的瞬间。这些照片是这个中国人家30年生活的片段,也反映了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时代变迁。

刘凤林出生于1960年,父亲是太原重型机器厂铁路运输处的一名工人;母亲曾任太原市电阻器厂厂长、书记,1978年因病去世,当时刘凤林18岁,妹妹才10岁。从此一家三口相依为命。这是刘凤林上初中时,在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村刘胡兰塑像前留影。

刘凤林从小喜欢美术、摄影、电影,工作之后成为一名电视摄像师。1978年参加工作后,刘凤林购买了第一台120海鸥照相机。那时,照相机还是奢侈品,胶卷昂贵。1986年初,经朋友介绍,刘凤林认识了住在同一个大院的姬玉娥。图为1986年,刘凤林与姬玉娥在山上看风景。

1986年7月24日,刘凤林与姬玉娥领取了《结婚证》,这是他们结婚证上的照片。这一年,刘凤林26岁,姬玉娥24岁。

刘凤林与姬玉娥又去太原福利照相馆照了三张婚纱照,这是其中的一张。

1986年9月6日是农历八月初三,星期六。按照太原人的习俗,这日子里三六九全占了,是一个上好的吉日。刘凤林和姬玉娥在太原举行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其隆重的结婚仪式。

刘凤林至今记得,家里的一张双人床是单位送的,他的大舅哥帮忙把床改造了一下,又帮忙做了一套3米长的组合柜。新房内还有国产上海牌电视机和国产红灯牌收录机,都是妻子陪嫁带过来的。刘凤林家只有56平方米,而婚房只有9平米。图为婚礼第二天早上,刘凤林和妻子在新房中。

结婚后第二天中午,刘凤林的父亲为全家准备了非常可口的饭菜。大家喝的是山西清徐产的红葡萄酒,以示庆祝。刘凤林记得当年办喜事,人们都是喝清徐红葡萄酒。右一为刘凤林,右二是刘凤林的父亲,右三是刘凤林的妹妹,左一是刘凤林的新婚妻子。

新婚蜜月后不久,妻子怀孕了。刘凤林夫妇从家中搬了出来,到玉门河北岸的窊流村租了一间10平米的房子住下。从1986年到1988年,他们在窊流村租住了两年。

那些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万元户、港台歌曲、迪斯科、喇叭裤、BB机等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刘凤林也在这时拥有了一辆崭新的上海28大链盒凤凰牌自行车。图为怀孕的妻子在他们租住的院子里,旁边是刘凤林的新自行车。

在窊流村的日子,是刘凤林一家最艰难的一段时期——院子里没有自来水,喝水需要出去挑;做饭还得生煤炉子。图为怀孕的妻子在租住的房子里。

1987年4月21日,刘凤林的儿子刘金鑫出生,给艰难的出租屋生活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

刘凤林自己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这是1986年至1987年,刘凤林夫妇结婚生子所办理的证件:结婚证、儿子的准生证、出生证明,独生子女证。

1988年国庆节,刘凤林夫妇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在太原五一广场天桥留影。五一广场修建于1951年,1971年后不再举行全市性的集会游行。当时的天桥十分气派,人们可以通过天桥去五一百货大楼里购物。2016年,五一路改造,这座太原市建成最早、最长的天桥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出租屋住了两年后,1988年,单位给刘凤林分配了一间12平米的房子,没有厨房,卫生间是共用的。冬季打煤糕来做饭和取暖。这间房子,刘凤林一家三口一直住到2009年。图为1993年,6岁的刘金鑫上小学一年级,在家中写作业,爷爷在背后看报纸。

1999年,刘凤林家买了电脑。刘凤林为妻子和儿子拍下了这张照片。

2005年,刘凤林和妻子送儿子到北京考学,在天安门前留影。

2009年,刘凤林一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房子,他把父亲接来住在一起。2011年8月,刘凤林的儿子刘金鑫结婚。这是刘金鑫和新婚妻子。

2013年,刘凤林有了孙子,取名刘桓邑,实现了四世同堂。刘凤林这样评价父亲:“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他同许许多多英雄战友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生活中从未向困难低头。”图为刘凤林的妻子、儿子、孙子和老父亲。

刘凤林的父亲刘根银是一名抗战老兵。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9·3”前夕,全中国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刘凤林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图为小重孙刘桓邑给太爷爷戴上奖章。

2016年,刘凤林以《家·30年》为主题参加了201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从刘凤林第一次举起相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家里也珍藏了十几本厚厚的相册。刘凤林说:“因了这些照片,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翻看它,便会引出好多美美的共同回忆!”图为刘凤林一家的全家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