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辽宁舰编队跨年大会操的虚和实 /

辽宁舰编队跨年大会操的虚和实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下水前一年即2011年,“中国海军之父”刘华清上将逝世,当时的一份军事杂志《现代舰船》特别制作了《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专题,其中引用了刘华清的一句话:“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

1970年,刘华清在一份航母建造方案将中国航母的研制总进度预定为3年,“1971年完成总体设计,1972年开工建造,1973年建成并完成试航,交付部队。”1975年他再上书毛泽东和邓小平,不要再搞十年规划中的8,000吨大型导弹驱逐舰,将人力、财力拿来搞航空母舰;1987年刘华清三度提出“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的航母建造计划……然而,这些都未能实现。

岁末年初,辽宁舰编队终于可以大动作跨海作训。在2016年中国周边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从2016年12月末开始,辽宁舰率领编队自渤海而黄海,再经东海,绕行台湾东部外海南下南中国海,期间不仅完成跨四大近海的编队训练和舰机融合,更第一次穿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洋巡航,令外界关注。此次远距离持续动作虽属年度训练计划,意义却相当丰富。

辽宁舰驻泊山东青岛(图源:微博截图)

“第四步”

根据中国官方的报导,辽宁舰航母编队此次执行训练和试演任务,按航母编程组织全要素全流程整体训练,构建航母编队远海作战指挥体系和保障体系,探索积累航母编队合成化、体系化、实战化的组建方法,为辽宁舰进一步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歼-15舰载机,通俗讲已经并非简单起降训练,而是跨海域的模拟实战作训,也即是说具备一定程度的作战能力。

对于辽宁舰的实战能力争议一直不断,即使其频繁编队演训也未能彻底打消外界的疑虑,这是事实。不过,通过这一连续动作反倒更加证实了中国未予以公开承认的“蓝水海军”战略。

国际上通行的说法,将一国的海军力量大致区分“褐水海军”、“绿水海军”以及“蓝水海军”,将战略范围确定在沿海200海里内的为褐水海军,可将海上力量扩展到远洋及深海地区、具备远征作战能力的海军型态则被称为“蓝水海军”,介于二者之间者美国海军还创立了“绿水海军”的称谓。这与近岸、近海和远洋的战略目标略呈对应关系。

目前,中国虽没有使用“蓝水海军”的口号,但其实在2012年便喊出“迈向深蓝”,更早之前中共前任总书记胡锦涛亦表明明确向远洋拓展海军战略空间的目标。

事实上,为了因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以及现实本国海军水平限制,中共建政后曾先后进行至少三次海军战略转变:1949年到1955年,限于彼时军事工业弱小,国家草创,中国海军将战略目标定位为沿岸防御,主要任务是“保卫沿海沿江”,肃清海匪,收复沿海岛屿,突破海上封锁;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70年,以近岸防御为目标,随着仿制水平和自主核潜艇研发能力的提高,将防御线推进到沿岸离岛;1970年之后,中国海军防御能力逐渐推至传统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即近海范围,但国际局势的发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的出台,令这一进程的推进困难重重,僵局延续至今。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中国海军战略并没有就此止步,早在胡锦涛时期便顺理成章地向深蓝推进防御战线。从某种程度上说,从沿岸防御、近岸防御、近海防御,到“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转变可以视为第四个海军战略阶段。诚然,在此阶段,中国没有按照西方传统的模式喊出远洋作战,进行主动性的攻击,这是由中国自毛、邓以来便确立的防御性战略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其活动重心则已经推进至远洋,只不过借用的是防卫目的而已。

2015年《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曾发文称,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海军获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海军从只有过时的驱逐舰和快速攻击船的绿水海军,发展成为真正的蓝水舰队。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尤为值得关注。

深蓝“意图”

不过,包括辽宁舰在内,中国的海军战略要切忌清末三大水师以扬国威为目的的形象工程。当年斥资一百万两白银(每年)创建的清末三大水师中,实力最强大的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八(各种排名略有出入)、亚洲第一,然而在甲午中日海战中竟然不堪一击。其落败的具体原因复杂,但必然应该包括毫无远见——尽管有有识之士一再催逼战舰的更新换代,但是并没有被采用,让外表看似庞大的北洋水师只是一具“虚胖”的驱壳。

包括辽宁舰,中国海军的航母战略当然不应复制“你有我必须有,哪怕是一具驱壳”的大国虚荣,但必须意识到,无论未来中国的海军战略出现何种变化,航空母舰编组对于一支蓝水海军来说都不可或缺。毕竟作为一种搭载舰载机的远程打击武器平台,航母地位难以撼动。

首先,中国要确保自己的战略安全,必须要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远洋作战力量的加强就是一种必然的需要。航母之所以被列为标配,加以快速突进建造和作训计划,便在于它可以成为中国海军进行远洋作战力量延伸拓展的跳板或者说中继站。中国出版的《大国崛起:中国海洋之路》一书声称,“为实现防御性的战略目的,要充分利用公海的国际性和航行自由性进行战略防御。一旦遇到来自海上的侵略,中国海军在具体的战略行动上,可以在国际海战法的许可范围根据海上作战需要采取进攻行动。”

现实地看,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整个国家命脉的重心,但也是脆弱的软肋所在,加上海上国家近年动作不断,即便不能说会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打击范围内,至少可以说如果无法获得战区方向的战略纵深,提高“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反应时间和打击能力,那将是极其危险的。抗战时期东部半壁江山沦陷的前车之鉴犹在,中共建政后曾提出的“三线”计划至少从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

在日益敏感的南海问题上,中国军队的空中力量方面现役战斗机作战半径均在数百公里到1,500公里之间,而只有预料作战半径达到2,000公里的歼-20再加上空中加油机的辅助,方可说能基本满足需求。再加上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南海军事基地铁三角形成的中继站。如果未来中国航母游弋近海,势必在战机巡航、离岛防御之外,再增加一大利器。

再者,当下中国利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近海,“锦麟岂是池中物”,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全球拓展,失去武装力量后盾几乎是不可想象。2008年中国亚丁湾护航编队执行任务,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是一种现实的需求,未来类似远洋护卫安全保障只会更加繁重。2015年5月份出版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即明确宣称,“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消息称中国国产航母下水在即,远期规划可能形成4个至6个航母编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