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果然名不虚传:大师级的“北交”音乐会 /

果然名不虚传:大师级的“北交”音乐会

一般来讲,对于较真的撰稿人而言,用“大师”这个词来称呼在世的音乐家,要相当谨慎。但是2月9日晚上,北京交响乐团在多伦多索尼中心的那场音乐会却让那么多华人和西人观众都蹦出了“大师”和“Master”的字眼,这不由得令笔者也开始“鬼使神差”的在文章中写上了“大师”一词。相信,对于绝大部分欣赏了这场音乐会的观众而言,他们都不会否认:这的确是场由大师指挥、顶尖小提琴家独奏、优秀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师级水平的音乐会。

由于组织方宣传工作乏力的原因,这场早在去年11月份就已经开始在索尼中心售票的来自北京音乐团体的音乐会一直不太为多伦多的华人群体所知,更别提主流社会了。直到演出前一个星期,宣传才开始升温。对于这种状况,不少古典音乐的真正爱好者都表示担心:这么短的宣传时间,这样的曲目组合,音乐会能成功吗?甚至有人还断言: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太深,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篇幅又不短,届时很可能会令个别观众听不入耳,唯有坐在位子上玩手机、看微信了。

多年以来,尽管在海外生活,但对于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浸淫不够的许多华人而言,他们对通俗流行、热闹逗笑的文艺形式的喜爱还是远远超出了对古典音乐的欣赏,以至于关注“北交”音乐会上座率的热心爱乐人士忍不住质疑:为何音乐会不随行就市,搞些耳熟能详的管弦乐曲目?

其实,对于一场音乐会而言,曲目是否给力?能否打动人?往往不在于选择了什么,而在于音乐家的功力以及他现场如何诠释,乐队如何表现?当晚音乐会的两首主要曲目勃拉姆斯“小协”和“展览会”,虽然不接触古典音乐的普罗大众未必熟悉,但在音乐会中却是常演曲目,含金量相当高。对于素来坚持音乐会曲目要有含金量的汤沐海而言,作这样的选择,似乎也反映出他对艺术品质的认真和绝不含糊的理念。在交谈中,他的将自己只奉献给音乐,不奉献给别的什么,在音乐上绝不退而求其次的人格特征,给笔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北交”的这场音乐会,包括安可曲在内共有八首曲目:音乐会以加、中两国国歌拉开帷幕,接着是欢快、喜悦、热烈,既表达春风送暖,又传递问候心意的《北京喜讯到山寨》。再接着就是勃拉姆斯的“小协”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了。

作为永恒经典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其音乐地位之高自然不必多言。但如何演奏至最高境界,却是考验所有优秀小提琴家的学养及技术功夫的试金石。当晚音乐会上由宁峰演奏、汤沐海指挥的这首协奏曲是真正的大师之间的音乐交流与碰撞。在汤指的棒下,乐队和独奏就像既有个性又亲密无间的两兄弟,各声部与独奏者合作上乘,烘托有力、相得益彰。宁峰在演奏技术上的精到,国际上早有公论。

但作为一名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年轻华裔,他能钻进音乐深处,拉出那种海菲兹和奥伊斯特拉赫都有的勃拉姆斯味道,确实不容易。他加演的那首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的第7号更是如魔鬼之手一般,拉得出神入化,那种得心应手又毫无瑕疵,振频像蜜蜂翅膀颤动般的连顿弓技术,神经反应对右手肌肉的绝妙控制,更是让听者有惊为天人之感。可以说:在历年来访加演出的中国小提琴家中,能达到像他这样技艺高度的人,并不多见。

音乐会上,与勃拉姆斯的“小协”同样具有极高含金量的名曲就是下半场的《图画展览会》了。这是首俄罗斯曲目,是著名的五人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在1874年的作品。他观赏了以故画家朋友哈特曼的遗作展之后,有感而发写了一套十段的音画钢琴组曲。作曲家在约三十分钟的时间内,引领听者在美术的旋律中漫步,把展览会中的十幅水彩画以音乐形式呈现出来。当时他只写了钢琴版,后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又将之改编成了管弦乐版。所以在古典乐库中,这首乐曲既有钢琴版也有乐队版。

经常听音乐会的人都知道,同样一支乐队,在不同的指挥手下,表现出的声音能量是不同的;而同样的曲目,由不同的指挥家演绎,效果也未必相同。有位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居住在多伦多的观众在开场之前曾经担心曲目“不给力”,会闷坏观众。但他在听了汤沐海棒下的“展览会”之后,不禁由衷地赞叹:大师,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听汤沐海指挥“北交”演奏“展览会”,可以明显感觉到音乐中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灵动与张力。虽然由于索尼中心场地音响效果的原因,观众耳中对乐队各声部音效的摄取会有所流失,无法达到较高的百分比。但这就像听唱片一样,一张音效不怎么样,但演绎水准高的唱片,终究还是比声效完美、但乐队水平一般的高保真录音更值得一听。

在汤沐海指挥棒下的的“展览会”,既细腻精致又激情奔放、更具感染力。他对某些细节上的处理,有与众不同的自己的特点。他的谱架上并没有乐谱,但他却在音乐的世界中恣意纵横,他脑袋中清晰的理解与内心中的澎湃激情通过精妙、潇洒、准确的手势及肢体语言传递给每位乐手,接着又转化成了具有大师级水平的“展览会”音乐。

在这场“北交”音乐会上,除了两首主打曲之外,在安可阶段的两首加演乐曲也匠心独具、耐听好听。《红河谷》是加拿大家喻户晓的民歌,在汤沐海棒下,俨然变成了一首温暖、亲切、旋律舒坦、动人的管弦乐曲。而最后那首由中国作曲家刘湲在新世纪初期所写的《火车托卡塔》集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人声呐喊、火车笛鸣于一体,更是将全场气氛带至顶点。一曲奏毕,平时不太习惯起立鼓掌的华人观众也全体起立,大家往舞台前聚拢,以长时间的掌声,向一次又一次谢幕的汤沐海指挥及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员们表达敬意和感谢。

虽然,宣传上的不足与剧场的音效不佳曾经让不少本地爱乐人士为“北交”的音乐会而担心,但在汤沐海的指挥下,这场演出的效果却远远超出了成功。如果说,音乐大师只是对某位杰出音乐人的肯定和尊称的话,那么将这场音乐会奉献给多伦多观众的恰恰又是舞台上那么多优秀的来自北京和世界乐坛的音乐人。因此,如果将这场演出称之为大师级的“北交”音乐会,肯定不会过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