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再观花瓶政协:已成习近平政改先锋 /

再观花瓶政协:已成习近平政改先锋

北京时间3月3日,两会的重要议程之一——政协全体会议开幕。作为中国的参政议政机构,两会之前的不短时间内,政协已吸引了外界的不少关注。

在开幕式上,中国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谈了政协在2017年的主要任务,并且称要“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

据中国的官方定义,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组成人员包括中共及各民主党派,还有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

这个定义描述了政协的一种理想状态,即搭建一个广泛包容的参政议政平台,包含社会的各阶层各领域人士,可以反映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继而协商推荐对策与解决方案。就像1954年时,曾有人提出政协名单中“什么人都有”,后周恩来回应说政协的好处就在于此,“如果是一盆清水就没有意思了。”

俞正声在政协大会开幕式作讲话(图源:新华社)

事实上中共也给予了政协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宪法规定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主席俞正声的位次也仅次于习近平、李克强和张德江。

但与此同时,政协也一直背负着“政治花瓶”的恶名,被认为是中共装点代表性与合法性的工具。特别是每年两会期间总会有政协委员的雷人提案被曝光,其中部分提案甚至称得上有些荒唐,既未能反映社会需求,也没有提供合理方案,愈发加深外界对政协参政议政有效性的怀疑。

另外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曾经的很长时间内,政协主席均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这种权力结构被指使的政协丧失了独立性,“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能正常发挥、有效实施其参政议政及民主监督的功能。

应当说,政协被指“花瓶”是有现实依据的,不能否认中共建政近70年来,政协发挥的独特作用,可另一方面,其弊端也长期突出存在,至少同中共的理想定位相距甚远。这也是像两会这样重要的政治活动,在外界眼中变得可有可无,“程序化”“过场化”的一个关键致因。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图源:新华社)

但改革的迹象正在显现。

多维新闻此前已有文章指出,政协的角色近年来开始变化。相对于其他如成立监察委之类更为令人侧目的大动作,政协的改革似乎不太显眼,但其在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改革总体框架中的意义并不逊色,甚至可以说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

再以上述政协的主要问题来看,在过去的两年间,中国31个省级政协主席已经全部退出省委常委,实现了政协主席的专职化。多维新闻的文章指出,这是政协改革的标志性转折,去行政化带来的是独立性和规范性,参政议政逐渐回归设计之初的本意。

另外值得称道的一点,也是政协近年来改革的亮点之一的,便是自十八大以来出现的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这一座谈会由俞正声亲自主持,不设主席台不念稿,会上就某一主题讨论交锋,并将记录递交决策者。曾参与过座谈会的人士称,会上讨论非常激烈,有时甚至需要俞正声出面维持纪律。

有评论人士称,双周会是中共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信号,对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构意义不可小觑。而其鼓励的“畅所欲言”“广纳良谋”的氛围,“以小见大”的方式,已为中共领导层做出相关决策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上述评论人士指出,通过政协改革的脉络可以看出一点,“习近平式”的政治改革有强烈的具体适应特色,既有监察委这样的大破大立之举,同时也有政协改革这样逐步推进,去弊增益的模式,而它们的成功先例,则将为中共的更高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先导和铺垫。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