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话杨渡:政治恶斗无法抹杀文化 /

对话杨渡:政治恶斗无法抹杀文化

中国两会期间,台湾议题急速升温。不仅李克强所做政治工作报告中语气强硬地表示“台独要遏制”,而且各路军方人士也轮番表达“武统”台湾的可能性。此前,多维新闻专访了曾任中国时报副总主笔、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以及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在杨渡看来,政治光谱再怎么变化,中华文化也抹杀不掉。

中华文化去不掉

多维:之前您写过文章谈到台湾的教育问题,论及去中国化。在您看来,在去中国化的影响下,台湾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否已经出现松动?而且这种认同意识会不会越来越淡薄?

虽然政治执拗不断,但两岸文化的根脉依然牢固。(图源:多维记者/摄)

杨渡: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核心,不管政治光谱如何,都无法去掉。

当下应该做的是,通过两岸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创新,来增强中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如果中华文化足够具有吸引力,任谁也去不掉。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在古老的框框里绕来绕去,争取不到创作者的支持与参与,那么中华文化自然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我从来不认为文化可以通过一种政治上的操作抹杀掉。文化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份,是我们生命之根,是人的〞way of thinking”,谁有办法抹去呢?

最有趣的观察是在陈水扁时期,陈水扁不是大量操作去中国化吗?偏偏在他所在的时期,读经运动复兴起来了。所以说,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政治是无法抹杀的。

台湾文化不该继续关门

多维:当高阶政治停摆或者没办法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人们便寄望于民间组织或者文化层面的一些交流。您担任中华文化总会的秘书长期间,两岸在文化层面的交流情况究竟如何?

杨渡:在文化总会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事。例如《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这是连续了七年的大计划,是隔绝六十几年后,两岸文化合作的成果。还举办了七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三届的两岸大学生书法夏令营、以及《两岸大学生汉字创意设计大会》等等。特别想说一下北京《蓝天儿童剧团》来台的演出。那一次,有两百多个蓝天幼儿园的孩子来台北,几天的演出,现场爆满到连走道都坐满了人,让小演员都没法从观众席走到舞台上。

看到两岸孩子一起欢笑,那场面真的非常感动。我心里想。如果两岸的希望在孩子,他们应该拥有更明亮的和平的未来;如果两岸和平从孩子开始……。

在两岸文化交流层面上,未来可以为年轻世代、创作者搭建一些平台,多一些交流机会,让两岸的文化人合作起来,一起被看见。比如说,台湾有很多年轻的设计者,每年毕业几万人,几届累计下来这么多人去哪里?两岸如果可以帮学设计的年轻人设立一个平台,试着让他们在文化上的创新有发展的机会,一起合作事业,中华文化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毕竟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底蕴。

文化的本身也需要一个大的基底。美国文化对全世界有影响,以电影为例,因为美国有一个吸收人才的机制,有一个大的市场,美国的电影靠美国市场可以把成本拿回来,接着往全世界卖出去。台湾的电影工业起不来,文化产业起不来,因为台湾的市场不足。如果加上大陆的市场,才有机会去进军全球。

因此台湾文化界的人不应该再关门,而是应该试着连结大陆。与此同时,大陆应该试着建立、开放文化领域的一些机制,成为台湾文化人希望去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台湾的音乐家、歌手去大陆,看到了出路,但是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表演影视,还包括设计界的,艺术创作、文艺出版等等。如果这一平台能逐步建立起来,必然会吸收到很多新的世代。文化的希望还是在创作本身,但两岸可以为创作者构好的创作环境。

年轻人对日本只有消费认知

多维:我们也注意到,台湾年轻一代对日据时期的历史缺乏认知,同时也缺乏一种探索和求证的精神,很容易被强加,从而表现出很强的崇日、媚日倾向。

杨渡:年轻人的崇日和老一辈不同,年轻世代对日本基本上是很简单的一种消费喜好而已,并没有上升到政治的认同、现实的认知等等。不然你去问台湾人,有几个人知道安倍的政策是什么?喜欢日本的那些陈设,比如老庙、街道、建筑等等,都是一种观光和消费的心理,并不等于政治上的认同。否则他们应该去京都大学看看,不仅贴满了抗争口号,而且该学校还有一个反抗的传统,这些内部问题,我们都还缺乏理解。

台湾年轻群体对日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消费认知的层级。(图源:VCG)

最近有一部电影叫《日曜日式散步者》很流行,讲的是日据时期一个叫风车诗社的故事。风车诗社是现代派的,可是那个时代台湾出现现代派是很奇怪的事。我们知道,现代主义驰迷于欧洲是因为有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发展之后人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换言之,工业文明是人性的荒芜,人成为螺丝钉,失去个性,未来是黯淡的。典型的作品,就是艾略特的《荒原》。

日本当时是从欧洲学的现代主义,彼时日本开始工业化不久,这还可以理解。但台湾再从日本学现代主义就很奇怪,因为台湾当时并没有工业,只有农业,勉强称之为工业的只有罐头、糖厂或者农产加工厂。在这样的前提下,写现代主义是在荒芜什么呢?跟自己的土地有什么关系?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那只不过是对现代主义的盲目学舌而已。这难道不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吗?称赞台湾在日据时期就有现代主义,好像很了不起,不是很荒谬吗?

台湾看大陆的三个面向

多维:您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中特别提到从大陆看台湾需要了解的七个面向,其中包括作为一个海岛与大陆的不同,作为移民社会与黄土文化的迥异,以及作为被殖民者的身份等等。如果反过来,从台湾看大陆,您认为又有哪几个面向需要去了解?

杨渡:首先,台湾要看到中国在近百年的屈辱之后,早已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而且中国的转型是个历史机遇。从农业文明转型到工业文明,五千年历史里面只有这一次机会是我们这一代人亲身感受,掌握到的。对文化人来说,这是多好的机会,让我们同时走过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对比之中,去记录这大时代的变迁。而就社会发展来说,因为转型到工业文明,多少改变的可能性在等待。

剧烈的转型,特别是经济上急速的发展,大家急急慌慌往前冲,玩金钱游戏,资本游戏,这个过程中其实充满机会,也充满危机。台湾现在已经接近转型完成,所以机会总体来说是快定型了。而中国才刚刚开始,因此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地方都应该保留许多被创造的可能性,人们应该看到这一新的可能性。台湾年轻人应该看到中国大陆的剧变,以及剧变带来的历史机遇。不过,我也希望经济的狂奔发展,要适可而止,人们还是要回到文化,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其次,台湾对大陆的观察,不应仅仅只看到政治,还要多一点人性的关怀,从民间开始。为什么呢?如果从社会转型的过程来看,政治只是其中的一环,而社会转型过程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安全到生命健康,乃至于家庭关系,都跟每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共同的遭遇是那么贴近。我们都经历过农村转型,到城市漂泊,我们都曾很孤单奋斗,这种人性的感受,两岸是一样的。所以说,多一些对人性的关怀,多一点民间的深度,才会真正了解大陆。

就我个人而言,从1989到大陆采访至今接近30年,大陆发生的剧变是80年代末以来不敢想象的。可越采访大陆,越接近人的生命故事,反而会觉得人跟人贴得很近。台湾的年轻世代应该真正进入大陆的生活中,去交朋友,去聆听人的故事,因为真正进入人的生命故事之后,才会有情感的深度。

中国现在的民间社会发展的非常蓬勃,非常有生命力。特别是文化上的创造力以及经济上的活力,这样强大的民间社会,可以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中国。

最后,台湾人要放宽自己的世界观。台湾人的世界观,受到冷战的局限,大多只看到欧美和日本。这毕竟太狭窄了。而从大陆的土地边境看出去,不仅有俄罗斯、中亚、印度、南亚等等,还连结到欧洲、俄罗斯。对外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大陆值得台湾学习的,是用广阔的世界观去看待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才不会受到局限。就像你从上海走出去,你可以坐车直达俄罗斯、欧洲、中亚甚至非洲,这是和台湾海岛型边境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全文最初刊载于多维CN第19期和多维TW16期】

相关链接:《杨渡:彷徨的台湾亟需走出殖民地阴影》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