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24岁美籍华裔女孩推迟上哈佛 /

为西北黄土地情怀 24岁美籍华裔女孩推迟上哈佛

专题:华裔相关新闻,最新动态!

3月9日报道,如果你第一次见到姜吉榕,一定不会相信她只有24岁,她朴实热情的面貌很容易让你想到乡野中忙碌的中年农妇。直到她开口,谈起自己多年来参与的西北农村科研项目,那种只属于科学家的笃定与专注才从她的眼神中闪光流露。

姜吉榕和团队一起对中国西北水土流失情况做调研

这位一直致力于改善西北农村环境的美籍华裔女孩,在过去的五年里无数次深入中国大西北科学调研,不仅获得了无数科研奖项,更被耶鲁大学《中美通》(China Hands)杂志评为25岁以下推动中美关系的优秀青年领袖。

“我19岁的时候,跟着国际科研队伍去了中国西北研究水土流失。那是我第一次去西北,在那之前我没看过窑洞,也没见过红枣树,但一切又显得那么亲切和熟悉。”仿佛在这种亲切与熟悉的驱使下,姜吉榕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片土地,与当地的政府、大学合作,渐渐从协助调研到牵头带队,完成了一系列深入西北农村的科学研究与环境公益项目。

如今她所推动的公益项目——通过组织培训农村留守妇女提高保护环境意识——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农村女性为主体的环保项目。这也让她赢得了许多国际性支持公益项目的奖项和支持。登上领奖台的姜吉榕于是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的聚光灯下,讲述她与大西北农村的环境科研故事。

第一次触碰父亲奋斗过的西北土地

深入西北实地调研的姜吉榕

“我的父亲是山东人,当年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一名知青,曾在克拉玛依油田工作了许多年。他和我讲过许多中国西北的故事,这让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这片土地非常特别。”1992年出生的姜吉榕,幼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四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其后便一直在美国接受教育。虽然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祖国对于她来说仍然陌生又神秘。

2012年,19岁的姜吉榕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研究资助,也正是因此,她才得以第一次回到祖国,深入大西北农村参与生态环境的调研。“看到那些窑洞的感觉太奇妙了。我知道,我爸爸年轻时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姜吉榕仍然记得,当时去了陕西、山西和河南的15个村,主要调研目的之一是想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很多时候,农民破坏环境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因为缺少科学知识

在持续的调研中姜吉榕发现,很多农民并不清楚保护环境的概念,甚至会因为缺乏知识而在无心中造成了水土流失。“当时我发现农民有给果树除草的习惯。有一个农民告诉我说是为了漂亮,也可能是为了浇水方便。可是他们不知道那些野草其实很重要,是保护水土植被的关键。”

“没有人会很恶劣地想要刻意做错事情以致破坏环境,有时候(农民们)真的只是缺少科学的知识。”越是深入了解,姜吉榕越是觉得在这片让她倍感亲切的土地上有太多事情等着她去做,而科学调研只是第一步。如何改变人们对环境的看法、如何培训他们保护环境的知识才是接下来的核心。

先做调研,哈佛商学院可以等

2014年9月,姜吉榕又赢得了一次考察西北的机会,她赢得了富尔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项目的认可,得以作为学者赴中国西北大学工作十个月。这一次姜吉榕的研究项目是西安市的废弃物基础设施,并与黄土高原上不同村落的废弃物基础设施进行比较。她想了解当地的民众是如何认知废弃物的,并且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报告,建议政府和民众对此问题如何进行最好的沟通。

哈佛可以等,但调研不行

几乎在同一时间,姜吉榕也获得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是抓紧时间进入所有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还是把握机会回到让她心心念念的西北农村,姜吉榕曾经有过犹豫。好在她很快做出了决定,并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的延后入学名额,将入学时间推迟到了2017年。

再次回到西北的姜吉榕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当时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同完成调研的西北大学的学生们,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热情饱满。姜吉榕介绍说,去到农村调研,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珍贵,因为必须赶在天黑前驱车回到县城,否则在没有路灯、一片漆黑的山路上开车就会十分危险。

有一次做问卷晚了一点,偏偏车子过河的时候在河中间就抛锚了。那时候不仅天早已全黑,还在下着大雨。“我们那时候6个人,派了3个人去村里求救,3个人留在车里压车,最怕的就是车子被河水冲走。当时我们就决定不管怎么样问卷一定要保护好,因为问卷真的凝聚了我们很多的心血。那时候真的有一种为了科学要献身的感觉。”

在西北农村做调研,并不是件容易事

姜吉榕坦言,整个调研的过程是繁杂且令人疲惫的,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某些让人热血(视频)沸腾的想法会跳出来,支持大家把项目做下去。“那时候我们回到县城已经是半夜两点钟,第二天六点出发继续做问卷,连续做了6天。他们真的是英雄,他们知道这些数据能帮人们了解西北农村的情况,他们理解其中的重要性。”

因为长久以来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国青年科研人员的交流,2014年,姜吉榕还被耶鲁大学《中美通》(China Hands)杂志评为25岁以下推动中美关系的25名优秀青年领袖之一。

留守妇女更有动力和能力去保护她们的环境

2014年在中国西北走访了十个月的姜吉榕,逐渐了解到中国农村的污染现状及造成污染的原因。她希望做些什么,来更好更长远地改变现状,培训农村妇女环保意识的项目就此萌发。

中国农村妇女是姜吉榕研究方案的核心。在她看来,农村妇女有望成为改变局面的推动者

“很多人以为我之所以会选择培训农村妇女是因为我也是女性,但只要去西北农村看看,你就会知道这实在不是一个选择——现在西北农村真的只剩下孩子和妇女,大部分的男人都去城市打工了。”虽然姜吉榕的最终目的是让政府代表和农村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探讨解决有害废弃物的长远方案,但是短期而言,中国农村妇女是姜吉榕研究方案的核心。她希望帮助农村女性成为改变局面的推动者。

“我看到在一些已经转型的农村社区里,女性有知识、有动力,也有能力去保护和投资她们的土地。”在姜吉榕眼里,留守的农村妇女在家庭里很有话语权,“因为从孩子的饮食到老人的起居都是由她们决定。”于是姜吉榕把培训沟通的重点与这些女性真正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孩子的健康。

“没有一个家长会不想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奋斗。每一个父母亲都希望能给他们的孩子一个比他们更好的未来,这不管是在非洲还是陕西、上海都是一样的。”

在陕西师范大学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姜吉榕及其团队为妇女提供培训,讲解如何安全地回收农药、化学与医疗废弃物,并通过一项试点研究,追踪废弃物从购买到存放、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乡村医生和农药店住也将接受培训,学习如何适当的回收和处理废弃物,并开发出一套可操作的废弃物库存处理流程。

姜吉榕认为,女性有知识、有动力,也有能力去保护和投资她们的土地

姜吉榕说:“其实我最大的贡献不是亲自培训了多少妇女,给她们讲了多少课。我最大的贡献只不过是邀请很多不同的人一起把这个项目做起来。真正带来变化的,是这个项目相关的每一个机构和参与者。”在与陕西师范大学的合作中,姜吉榕先后走访了60多个村庄,与那里的农民和乡村医生进行了访谈,共同探讨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式。

姜吉榕的项目在2016年获得最大的支持之一,就是助力全球各领域公益事业的“2016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而她也成为奖项成立40周年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现在这个项目得到了这个奖的支持,想必将会走得更远。”眼下该奖项的2017年评选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姜吉榕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年轻人能够踊跃报名,更有力地去实践自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想法。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