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人大代表陈十一:小心人才政策事与愿违 /

人大代表陈十一:小心人才政策事与愿违

北京时间3月12日,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现在中国人大记者会上。教育问题一直是两会期间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记者会上陈宝生再次强调“东部高校要对中西部高校手下留情”,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恶性竞争”。不过,在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一次论坛上,中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对此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忧虑,他认为类似的保护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起到阻碍人才流入中西部高校的反作用。

早在2013年年末,中国教育部就曾出台文件,禁止高校之间“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然而随着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国国务院于2015年年底推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启动,此类问题再次凸显。2017年1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图源:其他网络来源)

陈宝生对这个问题也是颇为看重,在两会召开之初,他就面对媒体“求情”喊话:“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在3月12日的人大记者会上,他再次表示高校“在薪酬条件等方面不能搞恶性竞争”,“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要“遵守契约,在约定期内不要跳槽”。

不过,并不是所有教育界人士都认同这种约束机制。陈十一在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一次活动上对媒体表示,人才应该是流动的,但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匀,在短期内出台一些防止人才流失的政策可以理解。但类似的政策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陈十一表示,这样的政策出台以后,很多人才可能反而不愿意去中西部高校了,因为“他会考虑如果去了,可能一定时间内就走不了了”。他强调,一方面确实要鼓励高校人才去中西部,支持西部大开发,包括振兴东北经济;但如果完全依赖政策,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和负面影响。

此外,陈十一还谈到了自己在两会上的提案“关于构建汲取全国人才体制机制的建议”。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有吸引力的人才格局,但引进人才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加强”。

他举例称,日本在2008年就提出留学生30万,德国在2007年设立国家研究的基金奖,法国2006年就提出近三十项具体措施,吸引外国投资留学人才,美国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更是做到了手续简便、快捷。中国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对待外籍人才的五险一金、年金等福利保障方面,中国“这套体系还不太健全”。

陈十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因为2015年1月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而走入大陆公众视野。2011年初,南方科技大学在没有获得中国教育部招生许可的情况下,宣布将避开高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和自授文凭。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大探索,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随后南科大陷入了一系列的争议事件当中,甚至最具标杆意义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也被认为失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