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何毅亭揭知青历史:习近平插队三个最 /

何毅亭揭知青历史:习近平插队“三个最”

自2017年1月起,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开始刊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访谈录,回顾和评述有关的情况。近日所发的一篇采访的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这是该访谈录的第25篇,也是最后一篇。

何毅亭此次所谈有一万多字,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说到了“文革”、红卫兵,也未避讳毛泽东。何毅亭也总结出习近平作为知青有“三个最”:年龄最小,条件最苦,时间最长。

何毅亭表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差不多10年。这个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主要是探索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整个说来,这一时期上山下乡规模很小,人数不多,从1955年到1966年全国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约120万人。

另一个时期,就是从1967年到1978年,大概也是10年。知青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全国共有1,600多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其中,首当其冲的是1966年、1967年、1968年毕业的三届城镇初、高中生约400万人。习近平当年就属于这400万“老三届”知青。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指示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第二天,《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突出报道了各地知青热烈响应毛泽东号召,“满腔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的消息,在全国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响。

何毅亭说,“那时候毛主席的权威达到他一生的顶点,他的话真的是一句顶一万句,他老人家一声令下,立即在全国掀起上山下乡的高潮。”

何毅亭还对毛泽东作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决策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他表示,1966年“文革”兴起之后,大学停止了招生,中学停了课,工厂不招工。到了1968年,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积压在学校“闹革命”,实际已成为城镇剩余劳动力。大、中、小学都是乱糟糟的,这种现象与“文革”的动乱局面混合在一起,使整个国家的社会动乱更加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知青上山下乡不仅成为解决中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应急手段,也成为毛泽东设想的“文革”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必须解决的一个政治问题。

何毅亭总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三个最”,就是: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

习近平曾在中国最艰苦的地区生活七年之久(图源:Reuters/VCG)

1966年、1967年、1968年毕业的初、高中学生,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时候,年龄最大的老高三即高中66届学生一般是二十一二岁,年龄最小的老初一即初中68届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习近平当时属于老初一学生,上山下乡时只有十五岁多。

习近平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地处黄土高原,无疑属于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还有一个“最”,就是习近平当年在农村一待就是七年,属于全国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1970年以后特别是1971年、1972年以后,通过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等多种方式走出农村的知青越来越多,到1972年底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

习近平当年在陕北农村却待了七年,这在“老三届”知青中绝对是很少的。他不仅是梁家河大队插队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县乃至整个延安地区北京知青中离开农村最晚的极少数人之一。

何毅亭还强调了一个细节称,到农村插队,客观上为知青提供了读书自学的环境。习近平当年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

另外,何毅亭本人也曾是一名知青。他是陕西汉中人,是汉中一中初中学生。1968年12月至1971年4月在汉中市铺镇公社姜埧大队插队。1971年5月招工进入汉中通用机械厂工作。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2013年9月起,何毅亭始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