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海外盲目炫富 中企正步上日企衰败后尘 /

海外盲目炫富 中企正步上日企衰败后尘

对于中国企业竞相赴海外从事并购业务,中国政府正加强相关管制措施。近日,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便公开向集体出海的中国财团喊话。除了直指企业海外大肆并购存在非理性和异常投资行为,更点名企业扎堆赴海外收购体育、娱乐项目是意图从事资产转移。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企业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不过,在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之际,不少企业不顾在国内负债率已过高的现实,仍大肆扩大财务杠杆赴海外从事异业并购。这种缺乏投资战略,只求短期账面增长的投资行为正引导中国企业步上了日企衰败的后尘。

穷大方的炫富思维

近期,日本老牌企业东芝(Toshiba)正计划将旗下半导体业务自集团剥离,借以筹措总额近2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集团财务重建。早在2011年,为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东芝提出以43亿美元收购美国电气巨擘西屋集团(Westinghouse),借以拓展其在核电事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311大地震后,各界对于核电可能产生的安全疑虑进行质疑,东芝试图打造全球最大核电产业供应商的计划也随着告一段落。然而,为推动产业整并而过度扩大杠杆,东芝的财务状况也因此遭受毁灭性冲击。

日企从事海外并购的成本较高(图源:Reuters/VCG)

随着公司财务状况严重恶化,东芝2016年出现连续第三年运营亏损。据推算,2016年集团营业收益将从早先预期1,450亿日元盈余(约合12.5亿美元)转为亏损3,900亿日元;而受到核电业务亏损超过7,100亿日元影响,公司股本已跌至负值,来到负1,912亿日元。这项错误的海外并购已让东芝这家百年老店呈现实质破产状态。

不过,面对日本国内景气低迷,银行竞相向以低于市场价格的行情向大企业提供低利资金,这也开启了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大潮。据统计,2015年全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总额突破10万亿日元(约合765亿美元),打破历史记录。在海外并购呈现的繁荣背后,越来越多迹象显示,这些投资项目存在诸多隐忧。过度举债、战略定位不清、整合失当等问题可能将对母公司财务状况带来巨大负担。

各项统计数据都显示,日本企业从事海外并购的成本较外国竞争对手更加高昂,这也让日本企业较竞争对手面临更多资金运营压力。据交易数据调查机构迪罗基(Dealogic)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间,日本企业向收购目标企业所支付的价格较公司总市值溢价达40%;而在同类交易中,美国企业提供的溢价仅有29%。

对企业而言,在并购过程中,目标导向的计划推动方案使得企业以达成交易为首要考量。由于缺乏完善财务、收益评估,一昧地推动并购却缺乏后续的财务完善方案,许多日本企业在完成收购后不仅未能提高竞争优势,反倒因业务整并不顺而陷入严重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而细究内部问题则发现,中国企业扎堆在海外买买买的同时暗藏着不亚于日企的风险。

中企热衷资产转移式投资

相较于日本企业在推行并购时热衷于玩实的,并购方案大致侧重在横向(同业整并以扩大市占率)或纵向(产业上下游整合)整并,不少中企从事海外并购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资产转移。

相较于日本国内资本账户呈开放状态,在中国经济呈现衰退之际,政府对于资本账户的限制条例也让企业衍生出资产转移的念头,其中最显著的案例便是中企“出海”收购海外体育、娱乐项目

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间,中企从事海外体育、娱乐等项目收购案便有36件。包括万达在内的业者虽已明确表态将在娱乐事业从事全方位布局,但通过国内举债国外收购的方式来转移资产给人民币带来极大的贬值压力,这也导致央行断然出手加强对这类收购进行限制。

此外,不少企业在国内已过度扩张,但仍旧积极扩大财务杠杆,通过借钱形式赴海外进行收购。在缺乏严谨财务与市场评估情况下,以炫富手段从事举债收购可能对企业后续运营造成严重冲击。漫无章法的收购最终可能导致母公司财务结构受到损害,而运营效益不彰的结果最终甚至让国际化成为企业“负资产”,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在追求全球化战略的同时所需思考的重要课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