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 提升公平获得感 /

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 提升公平正义获得感

(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号截图/图)

原标题: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提升公平正义获得感

连日来,南方周末的报道《刺死辱母者》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舆论在平衡法理情、彰显法律温度上,形成了最广泛的共识。这种共识,在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弥足珍贵。

客观而言,于欢案只是一个个案。中国每年审结大量案件,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看,绝大多数的判决是经得起专业与舆论双重检验的。这一点,从今年全国两会“两高”报告创历史的高得票率即可看出。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易发,公安干警处在最前线,为社会和谐安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仅2016年就有362名民警牺牲,几乎每天牺牲一位。我们既要正视中国法治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看到中国法治在倾听、在改变、在你我的助推下稳步前行。

于欢案现象级传播的背后,是政法部门现象级的回应。3月25日深夜,政法系统微信公号“长安剑”推出文章,强调三句话:政法人应当感谢舆论监督,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鼎沸舆论面前,事实和法律仍应是司法工作者的“定海神针”;愿关切最终形成力量,让于欢有一个兼具“法理情”的结局。这种充满温度的回应,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共鸣。3月26日上午,公检法的声音几乎同时刷屏,调查核查全面展开。最高检派员南下山东,将对该案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对该案警察执法行为进行调查。山东省高院二审合议庭的法官开始全面阅卷,山东省公安厅的核查工作组启动运转。值得一提的是,最高检介入调查个案,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多见,足见现象级回应的当量。

政法部门现象级回应的背后,是中国法治建设现象级的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为司法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多项司法改革全面有序推进。有的改革比如员额制涉及深层利益调整,难度空前,但中国司改初衷不改,决心不变,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话说,就是“敢于动自己的奶酪”。几年下来,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更为关键的是,政法队伍的理念得到转变,能力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大大增强。这一次政法部门现象级回应就是法治建设成效的有力注脚。

回到于欢案本身,我们还可以看到舆论与法治之间的现象级互动。从南方周末开始,央媒与地方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众声纷纭中寻找着“最大公约数”。中国法院网《又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感叹说:“如果是在几年前遇到此类事件,在自媒体上骂大街的有,侮辱、威胁法官的有,挑头闹事的有,发狠话的也有……而看今天的评论,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具有建设性……人人都在说自己的道理,评别人的不足,而且对法律程序给予了基本的尊重。人们最后把眼光投向了已经受理上诉的山东高院。” 这说明今天的中国对法治与程序正义充满信心。

媒体、舆论和司法机关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但真相的立体呈现,从来就不是一篇报道所能承担的,它是一个在不懈探求中逐渐接近的过程。所以,媒体代替不了司法,必需尊重司法与程序正义。具体到于欢案,诸多媒体都注意到了应有的审慎与平衡原则,守住了舆论与司法的分界。正是舆论与司法之间的良性互动,带来了社会言论的正面呈现,彰显了人性关怀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力量。人伦与法治的双重共识,就在一次次温和理性讨论中逐渐形成。于欢案是一次极好的普法,也是一次社会成熟度的测验,让我们对中国法治这些年的成长及中国法治的未来,生出了更多信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