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民共可摸着“一中分治”的石头过河 /

社论:民共可摸着“一中分治”的石头过河

中国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日前于博鳌亚洲论坛一席访台的身份论,以及台湾“海基会”及时回应“欢迎陈德铭先生以海协会会长身份访台”的邀请,为一路在对抗方向加速下滑的两岸关系带来了一丝可能逆转的曙光,也为开启民共两党对话及尝试构建新的共识带来了可能性。陈德铭表示,他希望有机会能到金门、台湾访问,但应该是以“一个国家的两个分治着的机构授权代表身分访台”。

尽管国台办随后回应“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性联系沟通机制是白纸黑字”,看似重回昔日对台基调,但以中共对台工作机制,陈德铭之言当非即兴之作。这就不啻代表北京在基调重申之余,另向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政府传递了一项新的讯息:即北京在惩罚性地喊停两岸官方交流近一年之后,终于释出愿意互动的善意,且新设替代条件为“一个国家,两岸分治”。

海协会长陈德铭(中) 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了“两岸分治”的说法(图源:中央社)

法理定位与政治现实

从蔡英文去年五月发表就职演说、国台办评为“未完成答卷”那一刻起,民共双方便一起陷入是否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纠结。平心而论,只要双方的重点在于过河,那么有助于过河的任何一块石头都值得民共双方一摸。过去,国共两党就曾抛弃政治成见,摸着“一中各表”的石头过了两岸对峙数十年的冰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到了历史性高度,给两岸带来了八年的和平与稳定,实现了“习马会”,那么,在台湾完成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可能长期执政的预期下,在两岸执政的两个政党,有什么理由拒绝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呢?

民共以往所以无法沟通,除了一个抱着台独的神主牌不放,一个把统一奉为圭臬,另一个更现实的困境,在于要在政治现实中对接合乎法理的关系定位,又要在国体的愿景中容纳彼此差异的政治现实。而细究陈德铭的“一个国家,两岸分治”论,分前后两部份来看,前者的“一个国家”即系属高层次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后者的“两岸分治”则为具体表意两岸的“政治现实”,故从合乎法理、兼顾现实差异两个角度看陈德铭谓“一个国家,两岸分治”,可以说都是对两岸关系现状十分真诚的表述,是一个兼顾了双方诉求的论述。

所谓“一个国家”,于两岸法理而言,当皆为“一中”,尽管双方就“一中”的全称认知存在差异。尽管民进党再所不愿,但由于它根本无法成功策动制定新宪法,民进党政府无论由谁当家,都是承继在中华民国宪法下的一届政府。这是蔡英文于总统就职时,声明以《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因。于中国大陆一方则不说自明,其“一个国家”自当为“一个中国”,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即,当两岸基于各自现状的法理基础,无论意愿与否,都必然共识于“一中”,那么陈德铭所谓的“一个国家”即可以为“一个中国”。

其次,倘若陈德铭谓之“两岸分治”在于承认两岸治权的现实,那当为大陆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后,首次正面重提台湾的“治权”。《告台湾同胞书》曾言,“应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是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湾当局”救是商谈对象。在那样的话语体系下,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台湾当局”的存在,并且准备以之为对象进行谈判,这是当年大陆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

但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后,北京几乎不再提及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字眼。无论是“江八条”还是“胡六点”,再到习近平执政,都回避了“台湾当局”概念。如今,“两岸分治”的说法,可谓北京就两岸“治权”认知的再诠释,是北京在“一国两制”后,再将主权和治权分开处理的一个大胆尝试。有别于过去马英九政府对陆高倡“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说法,且获得大陆默许,陈德铭此番“两岸分治”,直言两岸同是“一个国家”“分治”状态下的各自一方,除意在诠释两岸虽分,但各治而不分裂外,也较此前马英九“互不否认治权”的说法更往前进了一步,比“一中各表”更能为民进党蔡英文政府及台湾的普罗大众接受。

这或许是北京谅解民进党苦于“一中”矛盾之际,欲借由承认“分治”的政治现状,给予民进党也往前一步的诱因,用以安抚民进党的政治情绪,也减轻蔡英文的党内政治公关压力。其效果神似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般,任由两岸双方各取所需,于此评价“一个中国,两岸分治”,其拿捏两岸现状的描述可谓巧妙。

有民意压力的民进党政府难以承认“两岸一中”(图源:中央社)

“一中分治”的可行性

陈德铭“一个国家,两岸分治”说法,可以浓缩“一中分治”。作为一套新创的两岸关系论述,它比一个描绘抽象政治情境的“一中各表”更为积极,更具容纳民共歧见的空间。

但即便如此,对诉求台独的深绿而言,因为这里有“一中”的前提,且只是治权的让渡,也必然会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反对又有什么实质意义?政治谈判是妥协的艺术,全取全失本无可能,在两岸博弈中筹码相对较少的台湾就更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台湾的深绿必须明白,台湾无法独立的困难从来不在台湾内部,事实已经清楚表明,遏制台湾独立的最大因素是大陆的坚决反对。从1949年来,大陆已经构筑了一套从国内法到国际法体系,将台湾牢牢锁定在“一中”的范畴之内,即便是台湾最倚重的美日,即便是从不按规矩出牌的川普,都已经接受了中国的“一中”论述。奥巴马在离职前破例召开的记者会上用“政治实体”来定位台湾,表示台湾“只要有某种程度的自治就不会宣布独立”,这哪里是台湾深绿的意愿?这其实是台湾的无奈,是中美联手国际社会作出的安排罢了。请问深绿,台湾有没有冲破这个框架的能力?如果没有,何必如此?如果说有,那就请多去和前总统陈水扁交流交流。

“一中分治”于民进党而言,在于并不否认台湾法统在蔡英文的“维持现状”下乃是中华民国的客观事实,蔡英文自己也承诺会以《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又,蔡英文曾谓,“台湾前途由两千三百万人共同决定”,言下之意,独立、统一都当为选项。尽管众所皆知“未来一中”不会是民进党私心所求,但基于目前的法理系为“一中”宪法,且民进党又无法自绝“未来一中”不成为前途选项,试问,民进党真有必要基于此而放弃大陆释出正视台湾“治权”现实的难得善意吗?民进党必须认识到两岸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对台湾来说,退的风险要远大于进。两岸能否维持住现状,有赖双方的政治诚意,但从根本上说,更有赖于北京的政治克制。在两岸势力对比已严重失衡,东亚地缘局势因为中国因素正在进行范式转移的大背景下,自谓以台湾前途命运为诉求的民进党政府,有什么理由不抓住每一个和大陆良性互动的机会,朝着构筑稳定可期的两岸关系的方向努力?

“一中分治”对大陆而言,要表现的善意在于从默许互不否认治权走向正视治权。站在北京的立场,“在国家尚未统一前的政治关系”,可以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特殊情况下的关系,并非终极定位。故,只要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只要符合两岸人民利益,只要双方可以接受,先给予阶段性的定位也未尝不可。

追踪两岸分治近70年的北京对台政策话语演变,已经从毛时代的“解放台湾”,调整到邓时代“一国两制统一台湾”,到推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再到习近平提出的“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也说明随着两岸形势变化,中共考虑到台湾内部民意分布及政治社会的客观现实,一直在进行创新尝试。而推动两岸关系就需要有这种创新思维,不然双方总在“武统”和“台独”的框架里对峙,不仅“一中”会有名无实,“分治”也可能因为两岸冲突而分分钟结束。

老话一句,“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民共双方真有心过河,那么有助于过河的任何一块石头,不论大小,都值得民共双方弯下腰来为此尝试、摸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