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美海权争霸 航母会是“大杀器”吗? /

中美海权争霸 航母会是“大杀器”吗?

中国首艘完全意义上的国产航母4月26日在大连造船厂下水。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现身下水仪式,新航母对中国及其海军的重要价值由此可见一斑。那么,新航母对中国海军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东海南海岛礁争端不断发酵,很多人认为中美已经开始战略性海权争霸的当下,航母真的会是中国的“大杀器”吗?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首先,中国国产航母下水,在军事技术上是一次验证,是对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航母的实力和能力的证明。

实际上,国际社会早就认为中国能够独立建造大型水面舰船。但一直缺少有力的实例证据。如果说改建而成的辽宁舰是一次初步证明,那么新航母下水则是完全证实。

其次,这扫除了中国打造远洋海军的最后阻碍。

所谓的远洋海军指的就是航母编队。航母作为远洋海军的象征,同时也是建成远洋海军的最后一只拦路虎。一支航母编队的阵容,通常包括两艘核动力攻击潜艇、两艘大型导弹驱逐舰、两艘导弹护卫舰、一艘后勤补给舰以及两个海军航空大队。目前,这些装备中国已经备齐了,只等航母“大将军”上任,带兵操练了。

中国航母发展迎来重大节点(图源:VCG)

自从2012年服役以来,辽宁舰组成的航母编队已经组织多次操练。2016年12月26日,辽宁舰编队通过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这是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走向远洋的一次明证。但是,它是一个实验平台,旨在培养训练航母人才,积累使用经验,为后续航母计划打下基础。因此,辽宁舰队远洋海军的标志性意义远不及新航母下水。

第三,这展示了中国发展航母计划的决心。

中国的航母梦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自此中国人对强大海军一直梦寐以求,建立一支航母舰队更是几代人的心愿。“中国海军之父”刘华清上将逝世前曾遗言“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

可以说,中国发展航母计划既有强烈的民族觉醒驱动,也是严峻的外部环境使然。实际上,中国意识到必须发展航母是国弱无外交、军弱无尊严的形势所逼。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诞生记就是中国海军苦难史和海权羸弱的缩影,也显现出中国发展航母的决心意志。

对西太平洋海权有何影响?

冷战结束后,西太平洋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众小追随的海权格局,其中针对中国的内容明显。俄罗斯在经济利益不大,基本上保持存在感。东盟一盘散沙被美国操控,日韩澳完全追随美国,没有独立的海权计划。美国凭借无可匹敌的航母舰队在西太横行无忌,主导了该地区海上事务。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以及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仅是依靠GDP或者居民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的,强制性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标准。美国之所以能够支配西太平洋海权,最有说服力的原因是美国有强制性维护利益的航母舰队,可以常态化巡航显示存在。

所谓海权本质上是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以及保护这种权利的能力。中国有权利但没能力。航母正是中国的软肋,因此发展航母是中国必然选择。

当前,西太平洋海权格局掣肘中国开展海洋战略。一方面,中国与日韩越菲等国均存在激烈的海洋纠纷,争议国家抢先开采相关海域的油气渔业资源,损坏中国海洋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安置的围堵中国的三条岛链,仍然压缩了中国军事力量的生存空间,威胁中国的安全利益。

中国发展航母势必会挑战到美国在西太的存在(图源:鼎盛军事)

21世纪是海洋时代,世界各国都把眼光投向海洋,中国积极进入海洋寻求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中国走向海洋战略与海权格局的制约性是一对结构性矛盾,一方要走出去另一方要阻拦。客观而言,发展海洋战略很大原因是严峻的外部环境造成的,美国的海上霸权是根源所在。因此中国发展航母的计划必然与美国主导的格局对冲,这也是美国一直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考量。

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着巨大的海洋利益,需要相应的威慑力来捍卫。海军是保护海上利益的主要工具,航母作为海军实力的集中代表,善加利用就可以带来别国的敬畏。

随着新航母下水,具有后发优势的新航母可在两年内服役。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将拥有多个航母舰队,兵力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西太平洋的中美海上力量对比必将改变。毫无疑问,在海权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航母仍然是保护海洋利益最有力的手段,仍然是大国赢取敬畏的“大杀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