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坦克与六四 台湾人难读懂的“敌国” /

坦克与六四 台湾人难读懂的“敌国”

28年前的6月4日,台湾报纸以“残暴、愤怒”为标题,痛批大陆政府的作为,不少台湾人自发举办纪念活动,当时媒体是这样报道的,“广场上满是前来声援哀悼的市民和学生,分持着‘北京的泪在流,台北的血在烧’、‘莫论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斑斑血’等标语,表达中国人最深切的哀恸。”

时任台湾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的马英九及诸多国民党人以及多位民进党人都到场支持,那时台湾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镇压学生、血洗”一下子让当时自诩“自由中国”的台湾人对大陆政府更加恐惧、敌对、不屑。

一份当时的台湾报纸表示,“根据民调,有八成多的人民都知道这次事件,这次事件也将影响两岸关系”,这句话一语成谶,这个印象,自此刻划在许多台湾中年一代、以及新生代脑海中,更成为部分人“抗拒认识中国”的一个挡箭牌。

初中第一次听到“六四”这个词时,老师是这么说的“用坦克车压学生”,同学们都愣住了,1989年、许多台湾年轻一代出生的那一年,在自我认知中那时台湾已经是“先进”的了,各种声音都应该受到重视,为何在距离那么近、都讲中文的大陆会这样对待百姓?

这个印象太过深刻,后来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陆有钱了,但怎么会有钱的,很少台湾年轻人能回答。“爆富”,是很多人对此的形容词,但尽管“爆富”了,没人权、碾压学生还是印在脑海深处。

到大陆的第一年,“别乱讲话”是朋友同学们开玩笑时常说的,问一位偶尔往返两岸的朋友,如何看大陆的?他想了想,“对,大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各种温情喊话的背后、大陆政府的本质是不变的,以前如此对待人民,往后亦然。”

中国是“敌人”、中国政府“没人权”,这是六四发生后近三十年、2017年的今天、港台年轻一代的普遍认知,比起三十年前,并没有改变多少。28年了,台湾始终难读懂这个“敌国”。它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在“专制极权”下人民不会对政府“揭竿起义”?为什么对台湾会一边讲心灵契合、一边打压?

“六四”在港台年轻人脑海中刻下很深的一痕(图源:多维记者/摄)

大陆年轻人当然对此会对此反驳,马英九昨(2017年6月4日)发表了一篇针对六四的讲话,在热门留言中,许多是大陆网民的反驳。其中一条是,“平反六四?怎么才算平反?我觉得对于生活在这片陆地的我们,共产党完善法治,发展经济,提升收入,增加我们幸福感,就是最好的自我反省,也是对当年走上街头人民的最好的回应。继往开来,只有继续往前,使我们越来越好。”

什么是人权?对台湾民众而言或许是“言论自由”,但对许多大陆民众而言是“过上好日子”。 当台湾社会一边喊“要懂中国”、一边用所谓“西方价值”来衡量并预测中国的一切,那就注定偏颇。人权、自由、民主,是不是只有一个唯一标准?又是由谁定义?

回过头看,大陆政府、中国共产党,有没有改变?

先不说90年代改革开放、紧接着互联网兴起后众声喧哗,促使共产党产生的“必要转变”,就连昔日的种种“不可触碰”,也开此产生动摇。

2015年,中共高调纪念胡耀邦,这位在悼词中被形容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的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因为后来发生的六四,这个名词成为一个“敏感地带”。但在近年,确实被大陆领导人高规格纪念并且高度评价,这是“转变”的其中一个明显特征。

这些事情,不是没被西方媒体及港台媒体报道过,但,太多人依旧沉溺在对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想象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当赴台湾交换的大陆学生想解释“中国不是你们想的那样,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时,就会被打断“因为你们被洗脑了”。

改变,并不是一蹴可几,台湾看大陆时要先认清:纪念历史,不等于能拿历史当“拒绝看见别人转变”的挡箭牌;民主,更不是一块什么都可以挡下的神主牌,可以让一个国家不正视现实、强大自己的实力,反而抱着自我麻痹。偏见,极容易让台湾在快速转变的国际浪潮中误判情势。

至于大陆,历史,可能真的过去了,但对于善用网络、什么都想说、意见多元的年轻一代,只懂堵、删、“和谐”,不会长治久安。开放与坦荡,或许有阵痛,但会是必要的转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