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新加坡转向看中国灵活外交思路 /

从新加坡转向看中国灵活外交思路

新加坡外长维文(Vivian Balakrishnan)6月12日结束了访华之行。在访华期间,最令外界关注的是他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表态:坚定支持并将提供金融支持,两国正在探讨建立“南向贸易走廊”的方案。

他还表示新方将与中国竭尽所能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之后,新加坡如此谈RCEP就有了力挺和配合的意味。

新加坡的此番示好中国与此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2011年宣布“重返亚太”,开始拉拢东南亚国家围堵中国,新加坡是其中的一个合作对象。自此,新加坡偏离原本在南海上的中立姿态指责中国、渲染中国在东盟地区“以大欺小”等。

如今,新加坡改变姿态令人唏嘘。诚然这与新加坡看到局势变化而调整方向有关,但外界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或者说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时采取的灵活思路。

新加坡转向从侧面上展现了中国灵活外交思路(图源:Reuters)

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领土本身存在的主权争议加之域外国家美国和日本等的怂恿,南海局势不断剑拔弩张,有擦枪走火的可能。这使得南海争议的解决基本成了空谈,甚至局势缓和或者降温都变成了一种奢望。

局势的转机来自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2016年的上台,他采取的“去美国化”外交路线令中国和菲律宾关系破局。并且,2016年也正值美国换届,美国政治上的“空窗期”为局势趋缓创造了条件。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消停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暂时缺位使得东盟各国不断调整外交路线,越南总书记阮富仲、总理阮春福先后访华称要妥善处理分歧,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Mohammad Najib bin Abdul Razak)访华谋求合作,今天的新加坡对华转变姿态也是由于局势的这种变化。

中国与东盟各国5月已经签署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并一致同意内容不会对外公布,将在8月提交东盟外长会通过。此前喧闹的南海暂时回归平静,这是中国与东盟各方乐见的结果。

但是,争议并没有完全解决,各国随时可以相机而变,比如6月12日菲律宾独立纪念日当天,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DAKILA成员赴南海争议岛屿并插上国旗。

南海局势升温意味着争议解决困难重重,而局势的放缓也只能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只是各方暂时收敛、不会出现严重的对抗而已。这是南海局势的基本情况,各方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中国对此也是了然于胸的。

因此,中国采取的策略是既然无法立即解决,那就暂时“搁置争议”,先创造一个平稳的环境。

即便中国通过多年的填海造陆和建设等,与东盟在南海的力量均衡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并没有采取武力的手段直接将南海水域据为己有。

这一方面的确是考虑到了可能会引发与美国、日本等在南海地区的直接冲突,另一方面,暴力夺岛也不符合中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思路,中国依然还是希望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争议。

因此,中国用“摒弃分歧、寻求合作”这样的杠杆去撬动与东南亚各国之前的关系,就连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中国也是用这种思维对待。

2011年阿基诺首次访华时,中国高规格接待,并与阿基诺签署了价值70亿美元的大单并提供无偿技术援助,希望让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克制。

在杜特尔特上台后,中国更多是在强调可以在经贸问题上合作。中国与越南亦是如此,双方领导人会晤时强调要妥善处理分歧。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力推“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随后也推广到与中国在南海有争议的东南亚国家,更为具体的是,中国提出了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希望与东南亚各国实现战略对接,例如印尼的“海洋强国”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等。

随着该倡议的推进,经贸、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合作给东南亚各国带来的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到的好处。东南亚各国已经实现了各自的独立,各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成为首要要务,这使得各国政府更为看中民意,而与中国合作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与中国合作并能得到好处时,东南亚各国自然没有必要纠结于南海争议的存在,或者说南海已经不是各方处理外交的优先选择,也不是各方合作的前提。

换句话说,中国绕过南海争议这样敏感的话题,先谋求在经济层面的合作,当这一领域的合作有了满意的效果之后,复杂的政治问题反倒不会成为“问题”或者障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