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首轮外交安全对话 为何中美事后两种口径 /

首轮外交安全对话 为何中美事后两种口径

中美首轮外交安全对话6月21日结束。美国国务卿蒂勒森、防长马蒂斯(Jim Mattis)在会后举行联合记者会。蒂勒森称,双方讨论了朝核问题、南海争议和反恐问题等。之后,中国外交部官网也发布了此次对话会的情况。

蒂勒森(Rex Tillerson)评价称,此次对话富有成效。不过,截至多维记者发稿,中美官方尚未发布任何成果清单。美国国务院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会前曾表示会后会提供成果清单。

有媒体还注意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代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总在几周前就开放报名、有详细的媒体登记讯息、会议流程和记者会讯息等。相比之下,此次中美外交安全对话直到会议开始前一天都没有会议细节或采访讯息公布。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低调引发猜测。

蒂勒森和马蒂斯在对话会后举行记者会(图源:Reuters)

按照美国方面的说法,朝核问题是此次对话的重中之重。但在这一问题上,中美之间的分歧非常显眼。

蒂勒森除了表述立场外,重在如何借助强压迫使朝鲜让步,例如中国有外交责任在经济和外交层面对朝施压。杨洁篪重复了此前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并力推“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倡议,希望美国能够采纳。中国谈论的重点是美朝各自都作出让步。

至于南海问题,蒂勒森强调美国的立场未变。而中国则认为自己有权采取措施维护权益,用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美中都是各表姿态,美国在南海还是“老规矩”,会继续展开航行自由。中国同样不会妥协,该建设的还是会建设。

此外,杨洁篪还提到了在中国看来是涉及自身安全利益的萨德问题以及西藏和台湾问题。美国国务院的记者会通稿显示,蒂勒森都没有谈及。

首轮外交安全对话,中美各自强调立场(图源:新华社)

尽管首轮对话暴露了中美的分歧,但诚如董云裳在会前表示的那样,美国不期待在一场对话或一天中解决与中国所有的分歧。中美只是在这个平台上直接亮立场、表态度,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期待两国能在重要议题上实现重大突破可能并不现实。

那么,既然共识难以达成,举行这样高层对话的意义何在?对于中美来说,分歧难免存在,但重点是如何把控分歧,如何推动局势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以美国视为要务的朝核问题为例,在此次对话之际,《纽约时报》透露称,中美韩正在讨论“美国削减驻韩美军换朝鲜冻结核试验”的方案。另外,朝鲜驻印度大使桂春英(Kye Chun Yong)日前罕见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我们愿意就冻结导弹和核试验问题展开对话”。上次朝鲜同意暂停核导试验还是在2012年。

特朗普此前多次表示愿意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会面,被朝鲜释放的美国大学生死亡一事也未引发美朝的激烈反应,说明双方各自释放了一定的善意。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一直发挥斡旋者的角色,朝鲜和美国都难以完全撇开中国的影响力去谈。因此,中国与美国对话也可以看成促进局势出现变化的一个因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