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央行调控初见成效 楼市拐点或浮现 /

中国央行调控初见成效 楼市拐点或浮现

近日,第九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会上就当前中国央行“稳杠杆”措施进行发言。据易纲表示:“中国面临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特别要处理好杠杆率方面的潜在风险;去杠杆首先是稳杠杆,5月广义货币供应量(以下简称M2)数据显示进一步稳杠杆态势”

在货币供给持续趋紧情况下,市场对于央行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正在巩固。据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份公布数据显示,具有领先指标功能的北京市房价已出现显著下跌。北京5月份新房价格同4月份持平,二手房则出现显著下跌。这意味着央行对于市场景气调控措施正发挥作用,市场对于楼市预期已逐渐转趋负向

在今年两会期间,易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就“去杠杆”做出如下解释:“降杠杆首先得考虑稳杠杆”。随着近期M2增速已出现放缓,“央行所推动的稳杠杆已有初步成果”。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积极通过调控货币推动的楼市稳杠杆措施已初见成效(图源:Reuters)

全球性资产价格拐点浮现

近日,中国银监会开始对下属银行机构展开密集的业务调研工作。6月23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亲自带队至中国农业银行召开座谈会,在会上,郭树清表示:“要坚决抑制部分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对于银监会严控楼市的举措,近期已有不少银行纷纷宣布将暂停楼市贷款业务,市场对于楼市未来走势正持续维持观望态度。

市场预期转趋理性的根本在于货币供给趋紧。而在今年3月,央行高层便多次释出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将M2控制在12%,货币政策持续转趋中性。

而到了3月底,在博鳌论坛上,周小川便曾明确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本轮政策周期已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

无独有偶的是,货币政策转趋保守不单是中国央行的决议,包括美联储(Fed)、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都已不约而同地表示将收紧货币政策。

今年3月10日,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Mario Draghi)宣告已战胜通缩,并朝着结束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前进。到了本月中旬,美联储在升息的基础上正式将缩表的议程提到台面上。对此,市场认为,在历经近10年的宽松后,全球性货币政策的拐点已浮出水面,而过高的资产价格也同步面临去杠杆的压力。

从今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中国政府明确将今年全年度的货币供给量锚定在12%的位置。相较于5月时的9.6%,中国政府当前的货币政策较年度施政目标更加紧绷,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有意向市场传递出更加保守的货币环境,借以抑制市场上的投机情绪。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再放话,誓言抑制部分地区楼市泡沫(图源:VCG)

杠杆稳不稳得住成关键

随着全球主要央行纷纷释出货币政策趋紧的信号,资产市场早已风声鹤唳。在资产价格持续保持高位情况下,日趋短缺的货币柴薪供给势必将导致资产价格下跌。也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让市场保持理性情绪,避免市场出现疏散时的踩踏事件便至关重要。

截至目前,中共高层已就中国的楼市存在巨大泡沫达成明确共识,在房地产绑架金融体系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已明确表态不能任由楼市泡沫破灭对金融体系造成毁灭性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稳“住杠杆”让过剩资本不再火上浇油成为当前市场调控的首要任务。

在当前中国政府持续通过市场调控来“稳杠杆”之际,不少银行对楼市未来走势正转趋负面,这也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

由于早先市场非理性地加杠杆,当前中国楼市泡沫已到了濒临破灭阶段,如果银行贸然地通过终止贷款来规避风险反而可能在市场上酝酿恐慌氛围,进而诱发“踩踏事件”。在中国政府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去杠杆”之际,如何稳住既有杠杆,让现有杠杆不再恶性增生才是调节金融风险,严控金融安全的本质意义。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对当前银行应规避风险而停止放贷供给,反倒可能弄巧成拙,加快释放楼市内部积压的不稳定情绪。

在投资收益预期持续下降而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如何在高位下车获利了结成了对市场稳定性的重大考验。正如易纲所言,去杠杆的前提是稳杠杆。当市场预期开始发生变化时,如何引导资本有序疏解,避免出现因混乱形成的“踩踏事件”才是有序“去杠杆”的根源。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