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军方学者献策:军事透明度必须提高 /

中国军方学者献策:军事透明度必须提高

刚刚结束不久的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美两国从官方到媒体,均对对话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很多评论者眼中,中美关系从2017年4月初的海湖庄园“习特会”之后,一扫之前“不确定性”带来的阴霾,此次外交安全对话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好的最新证明。

对此,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学术部某学者北京时间6月26日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缓冲期”,双方如何互动决定了两国能否从之前的“互疑”状态转为“共治”状态;而中美下一步若想实现外交安全对话中所说的诸多合作,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双方都要提高军事等方面的透明度。

2017年6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右一)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左一)、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左二)共同主持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房峰辉(右二)等参加对话。 当地时间21日上午,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在华盛顿开始举行。在为期一天的对话中,中美双方将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要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图源:新华社)

2012年,曾有中国知名学者提出中美之间处于“互疑”状态,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让双方互相不能信任的事件。

而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学术部某学者6月26日在一次公开论坛上表示,事实上,中美“互疑”从新中国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只不过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美之间的互疑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根据上述学者的解释,“互疑”的产生,表层因素有“对对方的目标和意图怎么看”,以及如何行动等。而深层次因素中包括根本性因素与动态性因素。

其中,根本性因素与战略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相关。

比如“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制度划分了大概的阵营,自然就产生了互疑。

又比如,双方的战略文化也有很大差异。“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习惯,先‘做’后‘说’,甚至做了也不说。美国的文化则具有商业文明的开放性特点,很多时候习惯先把规则、想法说出来,然后再做事。当这种差异出现,就会出现‘互疑’。”

在深层次因素中,同样重要的还有动态性因素。“在不同的时代,双方对互疑的认可度,以及互疑转化的催发因素是不一样的。”

该学者表示,新中国建立之初,世界上两大阵营即将建立完成,这个时候中国的倒向就非常重要,是与美国还是与苏联站在一边,“在没有做出选择之前,互疑是客观存在的”;当中国倒向苏联之后,中美之间的互疑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但“互疑”是完全可以发生变化的。到了1972年前后,当中苏在认识上出现差异的时候,而“美苏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状态”,于是中美之间便在一定时期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这就可以超越之前的互疑状态的,“也就是说互疑是可以调整的,而不是静态不动的,它可上可下”。

互疑变化的关键,在于双方的互动。该学者指出,如果只是彼此看着对方,没有动作,互疑是很难消解下去的,“因为双方都会受很多历史因素的影响”。1972年时,恰恰是中美双方都有了想要改变的愿望,互疑就有可能调整。

目前的中美关系又处在一个相似的时期。“中美现在正处在一个缓冲期当中,有合作也有摩擦,至于下一阶段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是一个开放的可选择状态,不是一定就能往好里转化,也不是一定就会变坏。”

该学者强调,这个时候就要看双方怎么看待“互疑”,能不能把“互疑”往“共治”转化。

需要说明的是,“共治”是指双方在某个领域里寻找到某个共同点,而不是“百分百的按一个口径说话,那也是不现实的”。中美之间尚有很多矛盾,但在很多领域里、在双方共同面对的问题里,还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中美若想变之前的“互疑”为“共治”,需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目标要小。“不能是非黑即白的目标,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前期成果一定要丰硕,“就像正在进行中的中美的‘百日谈判计划’,包括这次外交安全对话在内,已经达成了很多成果。没有这样的‘积跬步’,后面就谈不上‘致千里’”。

第三,双方在军事等领域的透明度要上升。“对于中美双方来说,发展军事并不会让对方担心,怎么用(这些军事力量)才是真正担心的所在。”

第四,中美有合作的层面,但更要防控危机,要有防控危机的手段。“让‘火苗’尽量变少,让合作尽量增长。这样双方共治的可能性才能上升。”

应该说,这些建议在当前的中美“百日谈判”中,正在逐步被实现。尤其是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所形成的成果清单中,中美在台湾、涉藏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南海、反恐、维和等诸多问题上都确定了“开展合作”。

而上述学者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强调,中美下一步若想全面展开安全方面的合作,双方都需要提高军事等领域的透明度,而中国在这方面挑战更大。

“中国军方近几年来其实已经在规律的发布白皮书,这些白皮书其实就是要告诉外界,中国要干什么。但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它还希望能知道中国更多的其他动作——当然,是可以、也是应该对外界公布的动作。”

该学者表示,中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那种“干什么事之前不说”的“含蓄”性格,“其实中国现在完全可以对外推出一套东西,就是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内容基本上都有了,可以明确提出这个名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