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沉思录:卢沟桥炮声从何而来 /

沉思录:卢沟桥炮声从何而来

2017年7月7日,是中国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日本驻华军队和中国守军发生冲突,卢沟桥一声枪响,中国的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需要这样的纪念,毋庸置疑,毕竟经过这场战争后,中国从“东亚病夫”一跃为世界五强。

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图源:VCG)

日本驻军从哪来

然而有一个历史细节往往被大家忽略——日本驻军。中国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国际问题专家王冲7日早晨发微博称:“日本史学家在争辩到底是谁开了第一枪,但无论是谁,都是日军在中国的领土上发动侵略战争。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卢沟桥畔,北平城边,会有日本的驻军?这要从义和团庚子拳乱说起,这是辛丑条约的规定,外国可以驻军保护自己的使馆和侨民。”

查找资料得知,《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北京的大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以派兵保护。”第九款规定:“外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之间驻扎军队。”因此,日本军队得以驻扎在北平城下,而《辛丑条约》也有“九七国耻”一说。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重新讨论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只是在80周年之际,如果希望更全面的去审视和了解历史,中国人不应该忘记,七七事变的祸根早在世纪之初的“群众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就已埋下。

为了体现清王朝的腐朽和义和团杀洋公使的政治正确,在中国的教课书中,义和团被打扮成爱国者。“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教科书以突出位置刊载了这一歌谣,说是“义和团歌谣”。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称:“笔者孤陋寡闻,读过的现存义和团传单、揭帖等书面材料中找不到可以作为根据的史料。而后来调查的所谓口头传说,往往是后人加工乃至创造的,根本不足为凭。”

于是,义和团的这些在文明社会属于违法甚至有“恐怖主义”之嫌的行为被贴上爱国的标签。然而现在回头看历史发现,是义和团给中国苦难的历史伤口撒了一把盐。当然,义和团很大程度上是被慈禧为首的主战派利用了, 或者说双方都给予了对方某种幻想,让义和团们逻辑中的“爱国”变成了“害国”。其实非理性的愚昧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相较而言,当时更为理性和见多识广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选择东南互保不予西方宣战,为中国的近代化保留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中,“主和派”的人经常成为被唾弃的民族罪人,而“主战派”往往是民族英雄,如南宋的秦桧与岳飞。而假如你翻看历史细节,你会发现历史并不会如戏剧、小说中那样红脸白脸分明。

道德担当

回到卢沟桥事变这件事中。中共之前认为的抗战八年的起点就是卢沟桥事变,而在2017年春季,中共将所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其实这些行为无非是“主战派”争功的行为,而在抗战这个事件中,中国也不缺“主和派”。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文章中提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有两个著名的主和派,分别是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和胡适。这两个人通过陈布雷给蒋介石写信,称现阶段中国不应该打仗,应该保养国力。不然一开战中国可能亡国。胡适表示,他要再做最后一次努力,给中国和中日之间再争取五十年的和平,建议承认“满洲国”。

当时一大批国民党人都怒了,包括国民党元老居正,声称要杀胡适。然而一场淞沪战役之后,居正来了一个180大转弯,对蒋介石说:“如果你需要有人去找日本人和谈,就找我吧,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没事儿。”可见,居正为了更长远的民族利益,宁愿牺牲自己当世甚至万世之名去当“秦桧”。所以,有时候真正爱国,不仅仅是简单的喊打喊杀,更需要的是“道德担当”。

热爱自己的祖国,理所应当。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不是盲目煽动民族情绪,国家间矛盾,本国必对。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不是反洋人就是爱国。中国人曾热烈讨论讲哪一天定位国耻日,如12月13日、9月18日、5月9日,其中7月7日也在列。如果不能认真去看待历史,确定国耻日,纪念国耻又有何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