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日学者:从开车礼仪看中国大国心理 /

日学者:从开车礼仪看中国大国心理

作为前日本驻华使馆外交官员、现在是大学客座教授的宫家邦彦在时隔仅仅1年后回到北京时,感受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剧烈,但没变的却令人遗憾的还是中国人不佳的社会道德。

《产经新闻》7月20日转载宫家的文章称,宫家是2017年重新回到的北京,虽然北京在1年中不可能有街区的巨大变化呈现,但网络利用上无孔不入带来的便利性,已经超过日本的景象令人惊讶。但不得不指出,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高楼大厦林立的北京,还在更彻底地向新兴城市面貌变化,而这个变化,真不知道该称为“进化”,还是令人无奈的“退化”。

与时时发生着变化的各种外部形象和环境相比,没有改进的也许还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公共道德缺失。

拥堵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道路的常态(图源:VCG)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共享是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用语。但以网络支付为交易方式发展出的便利的“共享单车”,却成为暴露中国人公德缺失的媒介。随意放置、公然破坏比比皆是,几乎在北京的任何街道,都可以看到无序停放的共享单车,尤其被赫然摆在道路中央的现象,令人极为反感。

而不变的也与公德密切相关,那就是中国的机动车的道路行驶。无论高速还是普通公路,每天从早到晚的堵车令人无处回避。如果说这样的拥堵是车多造成,更大的原因或在于中国人的当仁不让心理。

随意变更线路、强行超车、你争我夺等等,是中国人开车的常态。人均资源的匮乏、社会分配的不公、人性自由的诸多限制、生存竞争的强大压力、强权政治带来的抵触、庞大的底层社会引发的焦虑,诸如这些,都造成中国人果敢激烈而当仁不让的形式风格。

而中国政府随着自身实力的快速增长,以及对上世纪40年代为止的百年屈辱历史沉痛的反思,在国际事务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硬的姿态,或许是上述民众心理的集中代表。例如自居“世界经济引领者”的言论、国家领导层访问欧美等国时的盛气凌人做派,再有就是面对国际社会在刘晓波问题上的一致呼吁,可以傲然摆出置之不理的态度,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心理”的体现。但这些举止,也是中国在新时代国际资源争夺中的一种焦虑思维的反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7-07-20 12:56
    您已点过赞
    这个肯定跟保有量和道路里程没关系;都是因为国人素质不如鬼子!

    用日本人的嘴说中国人的缺点,坐者没去看看老年痴呆专科?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