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白领妈妈吐槽:月薪3万 养不起孩子暑假 /

内地白领妈妈吐槽:月薪3万 养不起孩子的暑假

1

到底要多少钱,才能让孩子过好暑假?

最近朋友圈里,晒孩子快乐暑假的是越来越多了。

闺蜜小d在企业做高管,月薪3万出头,房贷车子管理费家庭伙食医疗等大头支出老公搞定,她只需管好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花销即可。

漂亮乖巧的女儿五年级,上的是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算是姐妹们中过得最惬意自在的了。

日子本应过得爽歪歪,事实上,她最近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

为什么这么惨兮兮的?因为孩子放!暑!假了!

孩子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软妹币!不去总行了吧?学校是以外语教学为特色,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不参加连跟同学们的共同话题都木有,咬咬牙报了!!!

孩子在家没人看管可不行,得请个阿姨吧,请个阿姨5000元,一下子一个月的饭钱就没了。暑期还长着呢,还剩下40天怎么过?7月份是英皇的钢琴考级,得备战!钢琴课200元/节课(只是中档价位好不)每周来个两节,2000大元又飞走了。暑假老窝在家里看电视可不成,得注意一下体育锻练呀,报个游泳班吧,2000元又没了。

一眨眼就要到8月份,孩子该收收心,为新学年冲刺了,否则一开学可跟不上。学英语,学奥数,学作文,3科暑假报班6000元跑不掉。算算帐,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看起来每个月累死累活地挣钱还不少,其实孩子一个暑假就能花个精光。

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2

钱这种东西,让人特别有罪恶感

算起来,按传统家庭年收入50万,小d已经妥妥的中产阶级!

但还是觉得压力山大,喘不过气。去你的中产!姐累死累活一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哄老板、哄下属、哄客户、哄老人、哄小孩,孩子待家里像个城市中的留守儿童,难道还付不起孩子暑期去旅游一趟的费用吗?每次看到别的孩子能歌善舞,琴棋书画出口成章,出国比赛拿大奖,英语说得一串串的,心里就充满了罪恶感!

难道孩子就没和你提过想去学跳舞吗?你当时义正言辞地说,宝贝,坚持不了的,还是以学习为重吧。其实你心里是在盘算,明知孩子成不了舞蹈家,这个投资回报率不值得,省了!难道孩子就没和你提过要去学书法吗?你当时说了什么?过段时间再去吧。其实你心里是在盘算,现在都是电脑办公了,这个钱还是省了吧!难道孩子就没和你提过要去夏令营吗?你当时说了什么?送你去姥姥家玩几天吧。其实你心里是在盘算,也就是玩几天,这个钱还是省了吧!

曾有一个妈妈,是个全职妈妈,最让她自豪的就是考上市重点中学的女儿,每天的学习都不用操心,但说到最愧疚的是,因为经济问题没有让孩子上心仪已久的声乐班。我当时就回了一句,让声乐班滚吧,孩子的优秀已是事实,只要孩子有实现梦想的能力,剩下的只需要帮助她鼓起追逐梦想的勇气即可,不要忽视孩子的创造力。但是为了避免罪恶感累积,被捆绑为中产阶级的父母大多会选在暑假来个钱包的大抄底。

娜娜的痛苦

娜娜是一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手里管着3个产品线,丈夫正在创业,还得抽出身子去搭把手,尚在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暑假到了,一时没照顾到位连病两场,小小人儿变得纸片一般,不得已送回了四川老家。两小口常常吃着吃着饭就掉眼泪,这么辛苦是为啥?连孩子都见不上面!

暑假是用来证明爸妈是否合格的

为什么压力那么大,还是有那么多的父母不得不在暑假时假装挥霍一把?

第一,竞争的压力太大,孩子们的比拼早就开始了

以前的孩子只要能上个好学校,完成好学校的教育任务就能成为“出色的孩子”,但是现在可能很难了。

大众教育下很多资源只会向少数孩子倾斜,但难道孩子暂时不是画画天才,就要扼杀他对画画的喜爱么,大部分家长都是选择“不”的;

就算不考虑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压力,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学习的路上落后么,大部分家长也是做不到的;

就算明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玩,又有几个家长能接受孩子在同学们高谈阔论旅游趣事时,只能沉默。

第二,太多年少成名的事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第三,捆绑式的价值观,让家长欲罢不能

“你的孩子上哪个学校呀”

“你的孩子考试多少分呀”

“某某的孩子获了国外大奖了”

“某某同学上报纸了”

“某某同学进了校艺术团,为什么我不能进”

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直接击打着父母的玻璃心。

最后想说的是:挥霍还是平淡,都是你的选择。

只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从不泄气,从不停止,这样才是成长的意义。

好吧。结束了。我还得加班去,为了孩子能过个好暑假继续挣钱……

中国经济网: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烧钱式教育危害有多大?

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烧钱式教育危害到底有多大?

这两天,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去美国游学的学生在NASA太空营体验学习。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供图

有孩子一个暑假报4个游学团

记者仔细看了看,占大头的是出国游学这一项。据介绍,美国、英国这样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去的人比较多,费用也比较高,最贵的美国NASA太空营夏令营要37800元。去新加坡也是很多家长的选择,因为它是个英语国家,飞行时间5个多小时比较合理,6天一万元左右的价格很多家长也可以接受。

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境外游学团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参加,冯老师说:“有的孩子从新四年级那个暑假开始,每个寒暑假各去一个国家游学,现在都上初中了。

有个孩子我印象特别深,光一个暑假就报了4个游学团,马不停蹄地去了韩国、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他是属于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在家里又待不住的,喜欢往外跑体验生活。还有个孩子也很特别,光是加拿大童子军夏令营就去了两次,他说很喜欢。”

非常“克制”的补课费,仍需上万元

英文1. 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各类补课费要5万多元。

晒账单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南京某幼升小学生家长以今年暑假补课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英语补课总共约4000元;绘画每节课85元,一周一次,整个暑假花费680元;幼小衔接暑期班3100元;舞蹈暑期班2600元。

“这已经是非常‘克制’的补习单了,即便如此仍需上万元。尤其是礼拜六,上午幼小衔接课程上到12点,下午12点45分又要开始学英语。”

对于即将小升初的家庭来说,花费更大。北京21世纪教育学院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中,有92%报读过各种补习班。“关键在于小升初没有统一考试,大家才会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所谓‘大比拼’趋之若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说。

家长为何选择“烧钱式”教育

“烧钱式”教育的背后既有炒作,更有家长的焦虑。一位家长以博弈论解释家长们争相“烧钱”的怪圈。

譬如校外补课,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选择有以下三种:

如果所有人都减负(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他人减负你增负(背叛),你将取得相对优势;

其他人增负你减负(背叛),你就会处于弱势地位。

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合作么?绝无可能,只有互相主动增负。

另外的各种特长班、国内外游学,也是同理。

“烧钱式”教育带来的更大恶果是人为打破了基础教育所追求的起点公平。“尤其是农村孩子、底层家庭、弱势学校的学生。”江苏省社科院何雨博士认为,“在这种规则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各类培训、游学机构。“

但本质上来说,家长要“烧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是由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

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坚定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化工作,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家长们互相攀比、花式烧钱的现状,就会持续上演。

寒门难出贵子,没钱就别掺和?

久前的一篇热门网络贴文《残忍但诚实的忠告:你没钱就不要掺和这事了》引发不少人热议。此文作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忠告那些“教育资金相当匮乏的普通人”,没钱就不要妄谈“减负”和教育改革,因为有钱人比你更努力、更用功。

南都曾报道,某重点中学,每年高考状元,家庭背景最低也是中产。原因很简单,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富贵家庭舍得花时间、舍得砸钱,给孩子报效果最好的培训班、请最专业的家教,寒假暑假带去全球旅行。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什么?营养、知识、视野、资源,这些东西,核心就是要烧钱。哪怕有的孩子成绩并不突出,但是没关系,家里有办法把他们送出国,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借助一切资源,完成人才的高级定制。

穷人家的孩子,是一个人在奋斗。而富贵家庭的孩子,身后站的,是一个团队。贫富之间的差异、阶级之间的差异,会清晰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教育公平须保障“起点公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殷飞认为,要缓解家长的焦虑,不能仅靠劝家长保持理性,更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为什么近几十年来,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升学竞争激烈程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强了?这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心理在起作用,并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学区房、培训班,必须关注到教育资源的资本化苗头。”殷飞等教育界人士认为,本质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更多意义上还是社会公共产品。政府需要做更多的思考与谋划,尽可能地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做好政策保障。

新京报:月薪3万养不起孩子的暑假?撑不起家长的矫情

如果金钱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那只能说明,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

▲暑假期间,带孩子旅行成为很多家庭的“必选项”。图/新京报网

文/赵清源

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家长们的朋友圈热传。文章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

来看看这位高管妈妈的账单: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这份账单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浓浓的钱味儿,表面看是经济压力大,内里却是一种炫耀——我为孩子能花得起这么多钱,你花得起吗?

本来,消费的前提是周瑜打黄盖,公平自愿,教育消费也不例外。也不该有家长在教育消费上作如是之叹。家长之所以会抱怨,一种可能是矫情,另一种可能是觉得实在太贵,却不得不花。从动辄上万元的早教,到挤着花钱上的私立学校,再到这份暑期教育账单,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只有金钱才能买来好的教育。真的是这样吗?

一般来说,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及考试时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中,可能只有学习方法需要通过课外培训习得,其他都不是金钱就能解决的。从其他方面看,培养孩子的阅历、视野、兴趣等似乎与金钱有关,事实上却不一定。

▲图/新京报网

比如,影响孩子教育的背景因素里,最重要的一个是孩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这看似和金钱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投入的金钱越多),可是,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判断力,类似高知低识甚至高知无识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教育上,判断力恰恰是最重要的。

更不用说家庭对于教育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心理和行动上的支持,恐怕都不亚于金钱的作用。期望用金钱买到最好的教育,本身就是观念不对的表现,让金钱投入成了教育孩子的致幻剂。这种“砸钱”的所谓精英教育,不仅“买”不来好孩子,而且还会为其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懒惰、拜金、缺乏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

不过,如果家长抱怨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些教育投入是不得不花的,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了。比如那份账单提到的“培优”。一些强势的培训机构,早已从教辅的角色越位为决定孩子资质的裁判者。这些培训机构的排名会成为进入名校的入学依据,名校还会委托这些机构进行考试摸底。这种情况的教育投入已经变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绑架消费。

世界上有许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真正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如果金钱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那只能说明,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或者说,只有金钱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轻,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公平。

□赵清源(媒体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