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父母在等我们道谢,我们在等父母道歉 /

父母在等我们道谢,我们在等父母道歉

这是一个高知家庭的教育悲剧。

84岁的父亲,和79岁的母亲,都是大学退休教授。23年前,他们收到大学毕业的儿子寄来的一封“断绝关系”信,从此再无儿子音讯。

儿子小海在信里说,因为父亲对他的教育极为严苛,他想要摆脱父亲的操控,成为一个有人格尊严、能自由追求自己生活的人。

小时候儿子不小心把屋顶的瓦片踩碎了,父亲罚他在邻里面前下跪。

初中女同学有次向儿子借了70元,父亲知道后,找到了她,差点令她退学。从此这位女同学碰到儿子都躲着走,不敢打招呼。

大学里,父亲几乎认识儿子的所有老师,轻而易举就能打听到儿子的在校情况。有次父亲还要求儿子追求他指定的某个女生。

父亲强迫儿子一定要吃两碗饭,不吃就扇耳光。

在7月9日央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里,两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为自己曾用如此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深深道歉,并希望节目组帮忙寻找“消失”23年的儿子。

节目组找到了47岁、依旧单身的儿子小海,但他的回复令父母心寒:不想见、不愿意见、厌恶见到他

?

在这个儿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和他幼年没有选择的时候,被父母伤害留下的痕迹对抗。就连时间这剂良药,也可能抚不平伤痕。

如上高知家庭的例子或许太过极端,但家确实是有时候会伤人。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有人做了一个“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调查,排名前三项分别是:

贬低打击嘲讽子女

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

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这些在父母眼里看似“平常”的事,给孩子成长留下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豆瓣小组里流行这样一句话: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在等父母道歉。

?

我们如何带着伤害做子女?同时不会形成一个错误认识:都是父母的错,才形成了现在的我,原生家庭应该为我们人生的所有失败负责。

周刊君采访了几位认为原生家庭曾带给他们伤害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一些如何突破先天局限,努力淬炼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

“看见新娘的爸爸如何教育她,

我躲进厕所哭了十分钟”

若不是在朋友的婚礼上,看到那一幕,小北会以为全天下的爸爸都是一样的。

朋友的爸爸是建筑师,他在婚礼上用亲身经历,教导女儿婚后如何处理亲密关系。语言幽默,惹得现场亲友团哈哈大笑。

小北也跟着大家一起乐,但随后快步走进了卫生间。关上门的那刻,眼泪就流了下来,她在里面偷偷哭了十分钟。

亦父亦友,朋友与爸爸的相处模式就是她所向往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很可能这辈子都无法达成。

小北的爸爸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类人。他做小买卖生意起家,因为忙碌很少参与家庭事务。小北虽然感激爸爸的努力换来了家里不错的经济条件,但也时常对爸爸在学识上的表现感到失望。

她考大学,填志愿,找工作,爸爸几乎无法给她方向方法上的指点。“眼光、格局太小,年纪大了就不再学习了”,是她对爸爸的评价。久而久之,她已不再与爸爸有深入的交流。

愿望没法实现,但心里的不平衡却可以调整。小北后来在心理学里学到了一个公式:快乐值=现实-期望值

她无法改变爸爸,但可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多想想爸爸给家人带来了好的经济条件这一面,而不是揪住爸爸无法在更大层面上为她指点迷津这一点不放。

就如《飘》里所说的,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爸爸已经在他力所能及的方面提供了对家人的爱。

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我们刚开始做一件事时,总能轻易原谅没有经验而做不好的自己,对父母为什么不能如此呢?

“失眠,焦躁,

随着回家的日子越近就越强烈”

林丰从小生活在战争的中心——爸爸妈妈总是因为一些琐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几次大打出手。

爸妈吵架,他夹在中间大哭,一会拉这个,一会拉那个,想要告诉爸妈“不要再吵了,已经伤害到我了”。但发现这招不奏效,爸妈吵到劲头上根本顾不上他,还指责他“掺和进来哭什么”。

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他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一声不吭。听着屋外言辞激烈的吵架声,他想的是爸妈还不如不要生下他比较好,以及暗暗立志,要尽快长大,离开家。

远离战争的中心,避免波及,林丰认为这是他和父母相处最好的方式。高考填志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家2000公里的一所大学。

?
工作后,他一年就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的前几天,他都要经历一种“仪式”:失眠、焦躁,想起小时候父母吵架自己大哭的情景。

这种不安的情绪,随着回家的日子越近就越强烈。就如同一只巨大的怪兽,朝他越走越近,最后他感觉自己分分钟就要被吞噬了

即使他每年想多回家几次,但一想到要多经历几次这样的“仪式”,回家也就是想想而已。

春节是必须要回去的,但也成为了他从小最讨厌的节日。他从来没有体会过别人回家开心过年的感受。

在他的记忆中,每年春节都会上演至少一次这样的戏码:爸爸出去和朋友喝得酩酊大醉回来,妈妈就开始和他吵架,动静大得邻里皆知。

这样的情况并没有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有所缓和,反而像是因为积累了太多过去的怨恨,“战争”的导火索轻轻一点就燃。

工作经济独立后,林丰选择春节假期先去旅游再回家看望父母,每次最多在家待五天。

经济独立,对林丰来说似乎比其他人更重要。 在他所生活的城市,朋友们多靠父母的积蓄付清首付房款,但他永远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想要与父母建立边界,在新的生活里淡化幼年家庭带来的伤害。努力让自己从人格和经济上独立起来,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有足够的物质力量支撑起强大的精神世界时,他开始接受自己心理上的扭曲和缺失,认清这是父母的过错造成,而非自己的过错,然后带着这样的觉悟,独立的,过自己的人生。

“我的恋爱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李佳一直无法发展稳定的恋爱关系,最长的一段感情也只有一年时间。

她知道自己恋爱时非常“作”:希望对方秒回信息,制造各种仪式感,以她为中心。她想改却总改不掉这些毛病——不这么“折磨”对方,她就时常感受不到对方的爱。

直到朋友提醒她,她一味地索取爱,是试图从另一半身上寻求父母没给到的东西,弥补童年的心理缺憾。

她恍然大悟,确实她的恋爱就像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她知道父母爱她,但这种爱总是一时一时的,建立在一些明显的行为之上。她考得好成绩,父母就会大张旗鼓地夸奖:“宝贝最棒了!”而当她犯错时,父母又会把她贬得一无是处:“你怎么连这个都做不到?真是白养你了。”

为了求得更稳定的爱,她会苛求自己做得更好。在恋爱中则表现为,倾尽所有讨好对方,认为只有付出越多,对方才会越爱自己。

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人,往往对结果有更高的预期,对方一点小小的疏忽也会被放大成“不爱”的表现。最终李佳的几次恋情都以双方筋疲力尽收场。

李佳正在尝试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内在小孩”的父母,自己能够给予自己想要的关怀、爱、安全感。她承认,这并不容易。

心理学上说,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过去的痛并不会消失,但至少未来还掌握在我们手中。

从这三个采访对象的故事看到,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对父母的预期,经济独立,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来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并不是我们过去所有关系的总和

以及,时间过去,我们可能更容易接受,或许家人的本质,就是一边相爱,一边伤害。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