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研究非理性消费行为获诺奖 他这样花奖金 /

研究非理性消费行为获诺奖 经济学家这样花奖金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特派员黄惠玲/摄影)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在任教的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受访。(特派员黄惠玲/摄影)

9日清晨4时,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塞勒(Richard H. Thaler)接了一通瑞典打来的电话,当时“大概是什么事,我心里有数。”

这通来自诺贝尔学会的电话还告诉他,“接下来几个小时,先不要公开得奖消息,因为不少人在等电话。”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所以我非常高兴。”满头白发、神采奕奕的塞勒让许多经济学家白等了,他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勒9日在芝大布斯商学院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中说,“行为经济学”已经“在野”40年了,获得诺贝尔奖对“行为经济学”来说,意义非凡。

芝加哥大学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镇,校长兹莫尔(Robert J. Zimmer)、布斯商学院院长罗金(Madhav V. Rajan),以及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大经济学专家韩森(Lars Peter Hansen)、法玛(Eugene Fama),都出席了庆祝会,会场挤满芝大学生、教职员及媒体记者。

72岁的塞勒在1980年代从心理学得到启发,开启人类非理性消费行为研究的先河;他曾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著作包括:2015年出版畅销书“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从个人到商业和社会”(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2008年出版“推力:决定你的健康、财富与快乐”(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等。

“市场投资人是非理性、很情绪化而且无法自我控制。”塞勒表示,主张“投资人理性、非情绪化且自我控制”的学者专家,所研究的是“虚构的生物”,“他们可能在研究独角兽。”

塞勒说,他的研究则显示,“每天我们的行为,都从各个方面,违反了经济学原则。”

由于曾获诺贝尔奖的得主法玛,正巧是主张“市场投资人是理性的、非情绪化的及自我控制的,而且投资行为可反应有效信息”的大老,塞勒致词时,特别幽默地提到“在布斯任教20年了,是很棒的经验,尤其与法玛共事,对我很有益处。”

对于奖金要怎么使用?塞勒说,“问我奖金的钱怎么花,在传统经济学中,就是个很愚蠢的问题”,因为“诺贝尔奖奖金的纸钞上又没有做特别标示,这些钱进了我的银行帐户后,我怎么会知道我去买酒的钱,是诺贝尔奖金或是其他来源?”

“我计划用这笔奖金好好爽一下(having fun)。”塞勒说,然后再把其他部分,“捐给我觉得需要帮助的对象。”

“想要让人们落实行动,一定要把事情简单化,让人们可以更容易达到他们预想的目标。”塞勒举学生学贷为例表示,学贷是申请大学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但学贷是政府提供的,而政府也同时掌握了申请者与家长们的税务信息,将这些资讯整合,让申请表格更容易填写,就是他主张“推力”(Nudge)理论的最佳验证。

校长兹莫尔表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学从1934年至今,第90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获得经济学奖的多达29位;目前包括塞勒在内,还有2013年的法玛、韩森,2007年的麦尔森(Roger Myerson)以及2000年的黑克曼(James Heckman)、1995年的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等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仍在芝大任教。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