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经济增速的分界线正式确立 /

中国经济增速的分界线正式确立

在中国经济3季度数据公布前2周,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和央行行长先后表态: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越政策预期目标,甚至有望达到7.0。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6.5,这样看来,6.5-7.0是最新的中国经济官方预期。然而,在对这一增长区间认同度提高的同时,市场对中国经济状况的判断,却愈发呈现两极化倾向:一方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好的增速;另一方则全然相反,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不合格增速。

1.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区间探明

依照中国经济当前增长水准,GDP增长波动在±0.25,即0.5的区间内,经济运行景气应该无实质差别,尤其是在当前延续处于“底部徘徊”态势下。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在6.5-7.0之间,都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格局。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8,官方对经济形势的界定是“稳中向好”。然而,市场对这一增长数字的理解,机构间却存在极大差异:一方认可政府界定;另一方则认为降低了的季度增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偏软态势,未来增长将继续放缓。

实际上,2017年以来,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分歧就前所未有的加大,两种对立看法势均力敌:见底、企稳、向上VS继续向下。即使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均取得6.9的增长速度后,不少机构对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仍持较多担心。上半年数据公布后随即进行的多项经济预测POLL表明,市场整体上仍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有较多疑虑,仍以为未来1-2年内经济增速会下降到6.5下方。但不同机构间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法的差异,却呈现了扩大趋势:看好中国经济的,越来越有信心;对中国增长前景有担忧的,越来越忧虑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对中国经济前景相互对立的看法频繁出现。2017年5月和9月,穆迪和标普分别下调了中国的主权债务评级;然而在相近时期,OECD、世行、IMF、亚开行,及摩根、野村等多家国际大行,却上调了2017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各家机构发布的预测数字上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比去年回升,是“板上钉钉”的事。

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法有方向性差异机构间的中国GDP增速预测,其差距也不过0.2-0.3。对中国经济增速,市场如此较真于0.1、0.2的差距,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二层含义:一、当前经济增长已处潜在增长区间下限,再下降就要跌出潜在增长区间,到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二、经济运行已处底部,风险暴露压力上升,经济再下降会引起风险突破底线。这实际上意味着,对中国经济的舒适增长区间而言,至少需要在当前水平上上移1.0-1.5,增长政策底线6.5已处潜在增长率下方,显然已定低了。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换档的“档距”,笔者之前曾做过专门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速”下降的台阶高度大约是3-4,这样未来中国经济的合意增长区间应为6-9。对当前经济运行看法的两端化和对GDP增长数字微小变化的较真,意味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区间已探明,当前的实际经济增速6.7、6.8,就是市场认可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2.下降的潜在增速与新周期争论

之前曾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的较场时期(约20年)内,还能维持约8%左右的潜在增速。市场显然对这个判断速度并不认可。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取得了约10%的平均增速,这个速率被当作是这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的潜在增速,否则也不会有“保八”的宏观调控政策认识。显然,8%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期间,经济潜在增长区间的下限。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国的潜在增长区间自然已下移。按照3-4的“增速换档”台阶差,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率大致应为6-7。按照这个判断,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长要算健康和正常。

潜在增长水平下移,毫无疑问就是“新周期”。在经济新常态下,决定经济潜在增长水平的机制发生了变化,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发生了变化,即使经济周期的期限时长形式、阶段变化表现没有改变,此周期也非彼周期。对理论界和政策界而言,这种内生增长动力机制的改变,是实实在在最有意义的新!

投资者,尤其是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经济周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其外在形式,即周期的阶段和演进形势,以便籍此判断市场变化趋势,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对投资者而言,是否进入了新一轮周期,即周期期数,是其对经济周期的首要关注点,尤其在周期转换阶段;其次才是新周期的阶段演进;最后才是周期变化背后的动力机制。实际上,当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争论,论争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对象对周期关注点存在差异。投资者通常以上升作为新周期的起点;而关注经济内在动力机制的机构、理论界和政策界,却和投资者有着不同的周期起点划分标准,对于中国经济状况,他们认为新的周期已经开始,尽管经济实际增速还将维持一段相对低迷平稳的时间。

经济转型带来了中国经济内在机制的转变,其外在表现就是结构调整和增速换档,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从动力机制变化的角度,“新常态”自然要带来“新周期”,即使新旧周期的时长相同。由于当前新旧周期正处“交接”阶段,且实际增长都处底部,作为一般投资者,确实是很难区分和认识到新周期的到来,

基于旧周期的认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未见减少,甚至还大概率继续上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过高的杠杆、继续城镇化而来的就业压力等,使得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变小,经济增长仍可能延进一步下降。然而从新周期的角度,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市场“出清”的替代形式,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十九大确定了经济、社会全面继续深化改革和推进全方位开放的基本国策,将进一步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渐上行,实际增速将缓慢上移到潜在增长区间上方,经济“稳中偏升”格局将逐步呈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