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放弃1.4亿 台北故宫博物院值得我们骄傲 /

放弃1.4亿 台北故宫博物院值得我们骄傲

2017年7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送给所有中国人一份大礼。

馆藏7万张标清、1640张高清文物图片,附朝代、规格介绍,供全世界网友免费下载,且允许商用。

我粗略计算下,按照广告行业宣传用图2000元/张计算,哪怕每张图仅被用一次——

放弃版权费高达1.4亿人民币。

尽管很多人并不关注,但台北“故宫博物院”仍执着地表达自己温暖的声音:

不希望珍宝只是博物馆内冰冷的文物,而应是全民共享的温暖疗愈物,同时还是让大家致富的宝物。

表面无力的一句话饱含对整个民族的担当,我很敬佩。

不妨看看,开放下载的图片中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国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近70万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书画、陶瓷、铜器各类文物绵延8000年,公众最爱的镇馆之宝有三件。其中之一就是“肉形石”。

“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在内蒙阿拉善左旗被发掘,后经工匠染色钻孔成形。从雍正直到宣统,一直被供在皇帝卧室养心殿200年。

因太过逼真让人看一眼就闻到肉味,位列四大奇石之首,真正的无价之宝:

另一件开放下载的无价之宝是一匹菜:“翠玉白菜”。

作为镇馆之宝,其妙就妙在国宝取材一块半灰白、半翠绿的玉,经匠人雕刻极为和谐。叶上各一只螽斯和蝗虫,甚是有趣,“乡愁”作者余光中夸它是“玉匠转胎”。

每年,大约600万人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观看时间最长的就是这匹白菜。日本人对其同样青睐。从1961年,第一次赴美展出,日方就求借展50载。

直到2014年,日方动用所有通道并答应拿出东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68件国宝才换得台北“故宫博物院”点头:

有网友笑将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称作“一锅肉炖菜”,“毛公鼎”便是这锅。

铸造于西周末期,毛公鼎与历史书上的镇国之宝后母戊鼎(曾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克鼎同为“四大名鼎”。

“毛公鼎”腹内有500字铭文,长度属华夏文化现存古鼎第一,记载2760多年前周宣王令叔父毛公的施政方案,历史考据价值极高。

郭沫若称赞它:“本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犹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于宣王之时代为宜”,堪比一整部“尚书”:

如果说三大镇馆之宝一眼就能看出奥妙,那么深藏卷轴的古代书画更值得细细玩味。

学过行书的人都知道,有一封东晋帖子,只凭28字便被历代书法家奉为行楷教科书,地位仅次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它便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正因其地位之高,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图片中有“快雪时晴帖”高清版本:

在28个字间,起承转合笔锋间藏着1600年“书圣”王羲之心中的愉悦: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其他馆藏高清图片中,大众最熟悉的莫过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

这幅大约8米长卷记录浙江富春江山水美景,创作长达3年,作者81岁才完成。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齐名——

遗憾的是,这幅古画并不完整。

始作俑者是明末收藏家吴问卿。

自祖上继承“富春山居图”后,这位收藏狂人甚是喜欢,专门为其盖楼,还将供奉画作房间称为“富春轩”。

时逢乱世清兵南下,吴问卿收藏尽失,临终前,将唯二古董“富春山居图”、隋代书法家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丢进火炉里陪葬。

所幸,他的侄子从火中一把抢出画作,由此“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段,小段被称为“剩山图”,现存浙江省博物馆。大段被称为“无用师卷”,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这些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图片记录的国宝不计其数。

更为重要的是,这已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为推广国宝默默努力。

200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决心返聘曾供职20多年的老员工周功鑫作为新馆长,开启了重振中国文化传播的大门:

这位女士雷厉风行,上任便邀请戛纳、金马奖获得者侯孝贤拍摄文物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

尽管片子豆瓣观看者仅295、配图都没有,评分却有8.1。之前在一位前辈推荐下我也看了,建议各位耐下心感受下,非常打动人:

拍摄中,从未配过音的侯孝贤亲自上阵配音,又请来当代作家阿城担任编剧顾问,短短一小时片子拍了一年,足见主创用心。

片子并未同多数纪录片一样,上来介绍一堆标志性国宝。而是以小见大,用不到20件名不见经传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传达古代中国最高手工技艺。

比如,来自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的一个明代剔红小圆盒,表面平平,却藏着中国古代一项极其精湛的雕漆技术:剔红。

“剔红”不难理解,在器物表面刷上层层红漆,厚度超过2cm乃至更多后,工匠在其上雕刻花纹,将器物变成一件外部带有红色浮雕的工艺作品。

为了描述其精致,预算一直不多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不惜请演员现场一点点还原场景。

上漆:

在布置好的库房中,摆上一大排红漆半成品,观众根本想不到这是假的:

重新还原雕漆工艺,演员一点一点在漆上实操,非常专业:

周功鑫乃至整个团队并不满足于在纪录片一个领域发力,她乐于借名人、专家出新玩法。

比如,邀请台湾音乐人林强用电子音乐和闽南语表演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请方文山讲授“兰亭集序”:

此外,周功鑫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多线出击,联展及文创领域双开花。

2008到2012,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浙江、福建、沈阳各省博物馆多次联合办展。后来,她组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团队推出“朕知道了”胶带,两岸年轻人甚是欢喜:

2012年周功鑫卸任。供职台北“故宫博物院”27年,这位女士设立义工体系,策划展出无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华夏上千年文化在她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默默努力下,变得有趣,惹人喜欢,而不是冰冷的文物、枯燥的介绍。

2016年,周功鑫获得“年度文化人物”荣誉。她与身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者作为中华文化守护者,称赞与尊重理当归于他们每一个人。

更值得欣喜的是,受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响,北京故宫也逐渐成为推广传统国宝的一面旗帜。

从2015年的“石渠宝笈 故宫博物院90周年特展”,到2017年“千里江山 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两大展分别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两幅宋徽宗钦点真迹,吸引无数参观者:

展品之外,原本不为人所知的文物修缮匠人同样吸引年轻人关注。

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互联网上受到追捧,5.7万人观看,豆瓣评分9.3:

片中王师傅39年如一日,拿着微薄工资,不买房,用世界最高的钟表技艺修缮钟表文物。

同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破旧的宫墙内为这个古老文明守护着千百年留下的宝藏:

众人称赞同时,不同声音难以避免。

有人说,北京故宫只会炒作,拿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靠噱头吸引游客,而游客往往走马观花,毫无文化价值可言。

还有人说,北京故宫管理混乱,餐厅一碗面30元,甚至被戏称“文化忽悠”。

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7万张图片当天,还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布评论,觉得台北“故宫博物院”更为大气。

也许北京故宫确实有不足,但绝不妨碍其为中华文化传播敲开新大门。

2011年6月1日,经两岸努力,“富春山居图”这两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展,这幅“画中之兰亭”360多年来再次破镜重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大盛事。

在民族共同的文化面前,几十年的隔阂变得不再重要。

培根说,“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往了灵魂”,放在文化培育也一样。

我相信这个古老文明的璀璨文化一定能复兴,也相信这股文化一定能为整个人类文化注入新血液。

只是需要多点耐心,也许再多点尊重,只要还有一群人为了传播民族文化而默默付出。

我们愿意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