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公共厕所里的中国及其问题 /

公共厕所里的中国及其问题

当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时候,我相信靠肉眼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的表面现象是不足够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更多的是表象,故而需要反思与追问,甚至需要结合逻辑去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带着一种侦探思维的“生活哲学”去思考我们的所见所闻。

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是不需要用逻辑去推理,就可以窥见的现象,那就是“厕所里的信息”,特别是一些公共场所的厕所。这些信息不能够在光天化日之下“暴晒”,更多是因为法律不准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准。但是,他们都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不容忽视。

如果我们对公共厕所进行一番田野调查,便会发现,类如“小姐”、“KJ”、“驾照分”、“四六级证书”、“包过”、“办证”、“Gay”、“代考”、“改分”、“嗑药”等等一系列的带着交易性质的词汇和标签被充斥在眼前,这些信息是否是造谣呢?是否是不存在的社会事实呢?——明显不是。

你还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别的公共场所,存在的“不可声张”的信息是不同的,有的甚至直接是犯罪行为,例如白粉、枪支等。

而在高校的厕所(高校姑且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公共场合),更多的就是“代考”、“四六级证书办理”、“Gay”、甚至有时候还有“小姐”的字样。正是因为被需求,所以它们才有市场。

再如,一些市区的公共厕所,那看到的广告更多是“收驾照分”、“包小姐”、等性质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公共场所内所起到的作用是提醒、告知那些有需求的人购买。这也即是一种“需求—供给”的经济学模式。

即便是有这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不可声张”的公共厕所广告,多半都是违法的,即不可以交易的行为。但是,法律在公共厕所里是被隐蔽的。比如,我们在山西阳泉市P县调查时,就发现一些城郊的厕所内部,有枪支弹药的小广告。有的甚至明目张胆的刷在厕所墙体的外面,一点都不隐蔽了,并且还附上出售人的电话,以此表明我们有这方面需求的提供。再比如,我们在广州市H广场,可以观察到一些公共厕所的马桶上有“收驾照分”等字样的小广告,甚至还有“黑人是XX人种”的字样被刷在厕所门的背面,蹲坑的时候,刚好目光对准这个广告,可谓是一目了然。

在《决策》杂志所刊发的《民营医院为什么喜欢治不孕不育》一文当中,有这类的描述:一位莆田当地人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因为性病这东西不敢声张,不好意思在公立医院实名登记,而且哪怕治坏了,也认个倒霉,不会跟别人说,所以他们能从里面发财。”

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发现,有些东西正是因为“不能声张”而又被人们所需要,故而才频繁的出现在厕所这些不被轻易声张的场合当中,且只有厕所,特别是公共场所的厕所就具备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再就“表达的目的”不同而言,有的广告是“交易”,有的则不是。当然都不能声张。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例子,有的厕所写着“黑人XXX”等信息。当我们将其放到网上后,法国《世界报》集团的某位记者评价的是“这口气,和纳粹分子一样”。也就是说,这是明显的“种族主义”行为和话语。

如今,我国现在多半都是冲水的厕所,多数都会印上“来也冲冲,去也冲冲”,却和这类善意的社会标语不同的是,有的“不可声张”的灰色标语或广告,往往占据了另外一番区域,他们本身是被社会的法律或者道德所不容的,却又因为需要而屡禁不止。这恰如其分的说明了,社会的运行,并非是一套“规则”,而是两个逻辑。

用墨顿的话说,那些“不可声张”的,是“失范”的,但是“失范”的代价和功能往往需要我们再重新定义和评议。特别是在中国的公共厕所里面,这类的“失范”行为,对他者是否公平?(类如考试改分等)又是否考虑到了公共区域的文化道德和法律管制(包养小姐、卖淫等),而如果想减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类如枪支弹药等),则需要对此类灰色广告进行治理,而不仅是清理。从源头上杜绝,就必须理解“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需要,就没有供给”的道理。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处罚那些提供者,还有需要者。就像如今惩治买卖人口的办法一样。

总而言之,从厕所窥见中国,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议题,至少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的一些背面,且如此的“显眼”。在阴暗的背后,恰好另外一个逻辑在运行着,他们同样起到社会运行的功能,有时候可能还是墨顿所说的“正功能”。但是,需要进一步做出分析的是,就公共厕所而言,分类的关注和处理,类如高校的,广场的,地铁的,KTV的,网吧的,乡村的厕所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这将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我们的社会,也更加有利于社会治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