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华人 /
  3. 90后中国姑娘在澳洲搞了个“大事情” /

美哭!90后中国姑娘在澳洲搞了个“大事情”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悉尼被这样的场景刷屏了:“快看,那是什么?”

“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

“我认识,那是汉服,中国的!”

“Wow,真好看!666~~”

古典雅致的服饰,动感嗨爆的音乐,一群帅哥美女穿着汉服,在老外的地盘上搞事情!

这段视频在中外社交网络上迅速传播起来,但大多数看得津津有味的观众,并不知道这一幕背后,藏着多少故事:

有个傻傻的90后中国妹子,在离家8000公里外的地方,做着汉服梦。

为此,她放弃高薪工作和升职机会,穿汉服送外卖、举办公益活动,忙到差点破产、累得急诊住院,不但让祖国的传统服饰走上海外街头,更登上悉尼市政厅舞台,美哭外国媒体。

她叫卓桐舟,来自四川泸州。不过在悉尼,更多人知道她另外一个名字,听月。

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听月对汉服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看的古装电视剧,“里面的人好美,像神仙一样,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穿这样的衣服。”

出生在教育世家的她,从5岁起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国画、舞蹈、茶道、诗词都学过,小学语文课本上,全是她画的古典美人图。

那时候的听月,还没有汉服这个概念,但就像一颗小种子,悄悄在心里萌了芽。

直到3年前,听月看到一篇汉服的介绍,才真正了解这个体系。

“原来老祖宗留下了这么漂亮的衣服,原来很多影视剧里的服装都是错的。汉服已经断代了这么久,还能不能把它捡回来呢?”

于是,她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汉服,迫不及待地穿给家里人看。没想到,外公连连摇头:“你怎么穿韩国人的衣服,不好不好!”听月赶紧解释:“这不是韩国人的,这是我们自己的,这是中国的汉服!”

想起这件事,她还用“震惊”来描述那一刻的感受。听月的外公是语文老师,从小给她讲三国水浒、带她看古代连环画,可以说,她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启蒙都是外公带来的。

“原来我们自己身边的,很有文化的人,都不知道汉服到底是什么。”

正是这件事,坚定了听月推广汉服文化的决心。她哗啦啦给自己买了好多汉服,试着穿上街头。“我觉得汉服是很美的,美就需要展现出来,如果藏着掖着放在家里欣赏,其实不利于它的传播。”

刚开始家里很不接受,在各种场合委婉地劝阻听月:“别穿了,简直像拍戏的,别人都把你当怪人看!”出门时朋友有意见,就像电影《闪光少女》里的一幕:“哎呀你穿成这样,别人看我们,好尴尬!”

“其实当时我也很害羞,人不可能没经历过这种挣扎。很多人不理解,不熟的还觉得我很奇葩,最常见的四个字莫过于‘哗众取宠’。”说到这,听月的倔脾气就上来了:

“穿自己传统的衣服,有什么好丢人的?既然想走推广汉服这条路,最好的方式就是穿上街让更多人看到!”

18岁的时候,听月独自到墨尔本读本科,还当了学生会副会长。她曾主办过一个多元文化节,很多学生都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来参加。

那天,听月低调地穿了一套旗袍,却看见日本和韩国的朋友,自信地穿来最正式华美的和服和韩服。这件事给她的印象很深,“当时我觉得被比下去了,明明我们的传统服饰也很大气很美!”

2016年,听月从悉尼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典礼上,大家都穿着学士服,她却选择了一身明制袄裙。

旁边一位老师看着她激动地说:“我认得这个,这是汉服!我也是华人,在这里工作十年,这么多届毕业典礼,你是第一个穿汉服过来的!”

授予学位的时候,台下响起一阵欢呼,因为听月穿着自己传统的服饰。老校长也瞬间变成小粉丝,暗戳戳地在她耳边说:“你衣服好漂亮啊,一会儿可以找你拍照吗?”

“当时我愣了三秒,那一瞬间真的是民族自豪感爆满。”

硕士毕业后,摆在听月面前的,是高起点的就业之路。

她曾在墨尔本凯悦集团负责VIP客户关系,离职后悉尼柏悦酒店抛来橄榄枝并给出升职许诺;研究生阶段,又收到了PWC的工作邀请。

此外,她是澳洲大型演员造星比赛季军,主演的留学生情景喜剧人气爆棚;还作为彩妆模特,和世界排名前四的彩妆大师Rae Morris合作...

偏偏在这时候,听月决定放弃之前奋斗来的一切,在悉尼做汉服相关的创业,朋友们知道后都惊呆了,家人更是操碎了心:

“汉服本来就小众,你竟然还要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去搞?”

面对否定和流言,有几个人敢顺心而为?听月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姑娘:“人是有惰性的,跌进舒适圈就可能出不来。我想趁着年轻拼一把,免得后悔。”

最后,家人也被她这股劲打动了,决定让她放手去干,爷爷还专门寄语给她:“为你感到骄傲自豪,但也为你担心牵挂。”

一开始,听月想做一个汉服小面馆,就像小时候的武侠梦:“青楼黛瓦,红砖白墙,头戴珠花的少女为你斟上一壶桂花甜酒”,或是“江湖路远,酒幡飞舞,大漠里的红尘客栈给你来碗热气翻腾的汤面”。

她花了一年的时间调研,做好上万字的计划书和三年的预测评估,连员工服装和店铺风格都设计完毕。

没想到,国内厨师嫌澳洲太远撂手不干,看好的店铺又被人抢先,雪上加霜的是,听月的工作签迟迟不下,拿着过桥签既不能工作也不能出境。

当时听月很绝望,眼看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她却成了无业游民,甚至靠代购赚钱。

第一个创业泡汤后,闲不下来的听月在家捣鼓起了中式糕点。于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听月开始自学,还专门在澳洲考了证。

中式糕点和汉服一样,原本精致讲究,如今却只给人留下油炸、卖相不好的印象,她想打破这种偏见。

最开始,她只是做给朋友吃,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后,2016年6月初,“听月小筑”糕点店在微信里开张了。冰皮月饼、玫瑰山药糕、青玉绿豆糕…客服、厨师、外卖小妹都只有她一个人。

学了17年的国画派上用场,每个包装盒都是听月亲手画的,古色古香。送餐时她会穿上汉服,几乎每个客人都会拍照发朋友圈,路人也被惊艳到纷纷搭讪,不到1个月就积累了2000多位客户。

在繁华时髦的澳洲街头,突然走过一位袅袅娜娜的古装美女,是不是就像穿越时空一样的神秘?

就这样,穿汉服送中式糕点的听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澳大利亚Dior都想联合她做活动。

订单量越来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听月却再一次打算暂停自己的创业。因为她想做的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只从糕点入手,来得太慢了。

听月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很多人求合影,然后却称赞一句“Japanese kimono(日本和服)!”还有一次去火车站,3个中国男生在她背后大声地讨论:

“那个妹子是不是韩国的?”

“我打赌是日本的!”

“你说我们说的话

她听不听得懂?”

“不可能哈哈哈!”

每当这时候,听月都很想转过头说一句,“看清楚了,姐是中国人!”她甚至在歌剧院做测试,然而80%的路人,都把她穿的汉服当成了和服韩服。

受到了很大触动的听月,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摄影。

因为一直涉足时尚行业,又有绘画功底,她的摄影作品很受欢迎,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视觉也许是传播汉服之美的最直接的形式。

于是,“听月小筑”从中式糕点店变成了汉服主题文化工作室。听月说,很多人看到汉服,只是新奇想合影,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她想做一个活动,让大家真正了解到汉服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又干了一件特别不靠谱的事儿,发起‘寻找悉尼汉服大使’大型公益比赛。谁说汉服和传统文化老旧过时,我们就敢把它做成一次创意十足的传承!”

听月拉上合伙人Owen,还有小伙伴“墨策划”、“悉尼汉服同袍会”和“安妮缘份慈善基金会”办了一场比赛。从海选、初赛、复赛和决赛,3个月时间,这群90后完成了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实话这个想法挺疯狂的,没人干过这种事。悉尼有选秀选美比赛,但拿汉服做主题非常冒险,因为很多人连汉服是什么都不知道。”

听月说,“一开始没想过做这么大,看到这么多华人支持,脑子一热就决定搬到悉尼市政厅,其实很多人反对。”

2016年10月底,在悉尼中心最具标志性的市政厅,“寻找悉尼汉服大使”决赛晚会开始了。

这场观众达到1200人的大型公益比赛,唱歌、跳舞、乐器、戏剧改编...决赛选手和明星嘉宾都倾尽了全力,全程无尿点。

赛后很多观众和嘉宾都说,这是国内外见过的最精彩的一场汉服比赛。

这场比赛报名超过1000人,200人进初赛,30人进复赛,经过近2个月的训练,最终胜出12名选手。

日以继夜地加班、定流程、做设计、剪片子、排练...每个环节他们都亲力亲为。

悉尼市政厅向来只做高规格演出和领导人演讲,光是一天的场地、灯光、舞美、音响、人工,就接近30万人民币,这群孩子被压得差点破产,最惨的时候,听月的银行卡上只剩下4澳元。

比赛在澳洲甚至中国都引起了轰动,CCTV4中文国际频道还专门进行了报道。但背后的汗水和努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还记得谢幕的时候,这群年轻人站在台上哭成了狗。

今年年初,听月和朋友们发起了第二届“寻找汉服大使”公益比赛,从600多位报名选手里选出12强,即将在5月13日晚上6点,再次登上悉尼市政厅的决赛舞台。

时隔2年,声势浩大了很多,但初心还和当年一样。他们的宣传短片登上了澳大利亚国会的大屏幕,澳洲最大电影院EVENT的电影开场前也播放起选手们穿着汉服的视频,有华人观众忍不住说了句:“厉害了。”

他们还在歌剧院等地进行汉服快闪,“我们本来准备跳汉唐舞,但最后决定做一个文化的碰撞,因为我们希望汉服是亲民的,它可以用很潮的方式演绎,也可以穿着做很多事情。”

这把中西结合,看得当地人合不拢嘴:“汉服,很酷!”

为了这场晚会,他们又一次面临“破产危机”:舞美、灯光、道具都竭尽全力用最好的。

12强开场秀的汉服设计了半年,有件给中国十大名模曲迪娜老师定制的汉服,光一只金凤凰要绣14万针。

听月和朋友们又开始了熬夜啃泡面的生活,甚至一度累到半夜送急诊。上周晚上,她突然呼吸困难、全身疼痛和抽搐,在医生那儿折腾了5个半小时,幸好检查之后没有大碍。

“决赛晚会2000人的观众,梨视频直播、CCTV报道,说实话我压力很大。

感谢Owen、听月小筑团队和墨策划的朋友,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持我每个荒唐的决定。想想还挺燃的,20多个90后,互相撑着走到今天。”

除了办活动,这两年听月也没闲着。去年初,她签下了一家上下层商铺,开始打造自己梦想中的汉服工作室。

设计图是自己画的,所有家具是自己装的,连墙壁上挂的装饰画,一部分都出自听月的手。

她平时在这里看书,也在这里工作。除了摄影,还会不定时举办各种汉服主题活动。

书法、风水、妆发课、及笈礼...悠悠五千年的中华传统,让一群身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像是有了归宿有了家。

今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中国华服日”,以后每年三月初三(今年是4月18日),都是华夏儿女穿回传统服饰的日子。

但对身在澳洲的听月来说,这早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她不再是3年前那个害羞的姑娘,对路人的好奇和求合影,都欣然处之,还曾写进杂志里。

”澳洲本身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在这里穿汉服,90%的人都是包容欣赏的态度。

有一次在火车上穿着汉服,有位老太太叫住我,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You are beautiful’,当时真的特别感动。”

这么些年,汉服已经成为听月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片里的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举止之间,流雪回风。

她接受外媒报道时穿着汉服

她跟悉尼Dior谈合作时穿着汉服

她吃饭喝茶时穿着汉服

她弹琴写字时穿着汉服

她会穿着汉服出行住店

她会穿着汉服游玩赏花

她会穿着汉服爬悉尼蓝山

她会穿着汉服游日本京都

甚至“听月小筑”工作室的制服也是汉服。

在她的影响下,澳洲本地人都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服饰。

有时候听月会开玩笑,说自己都快忘记不穿汉服的感觉了,其实,穿常服的她也很美。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因为衣裳好看而有汉服梦的小姑娘,为了汉服在海外的复兴,

拼尽一己之力。

从一开始的小面馆、糕点铺,再到现在“听月小筑”工作室,唯一不变的,只有汉服。

“人的一生,有多少次机会,让你不顾一切地去做一件事?很多人都没有,因为怕。怕输了不能翻身,怕朋友嘲笑,怕家人失望,怕爱人死心。”

“我也一样,可我更怕的是,在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中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在平淡安逸的柴米油盐里丢掉了对梦想的渴求。有些事总得有人做一下,我怕再不疯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为何如此执着,只因心中有梦。梦里有诗、有酒、有茶、有花,还有记忆里,那件最美的衣裳。“有一天听到老外说,‘你穿的汉服,真好看!’那是我觉得最自豪的一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