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身家近9百亿到破产 他只花了700天 /

从身家近9百亿到破产 他只花了700天

7月20日,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签发了一份震惊业界的《民事裁定书(2018)鲁1122破申2号》,内容显示,晨曦集团现已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法院裁定对申请人的破产重整申请予以受理,而早在2年前,晨曦集团的董事长邵仲毅才以190亿人民币(约890亿台币)身家登上《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山东首富的宝座。

根据腾讯网报导,缔造明星企业晨曦集团的邵仲毅,可说是一个笼罩着传奇色彩的人。1994年,26岁的邵仲毅创办沂蒙塑胶起家,2003年,莒县国有企业改革,邵仲毅抓住机遇,一举并购莒县化肥厂,组建山东晨曦集团。2005年,与香港华联国际合资跨足石化产业,其后建起鲁东南最大石化基地。

2006年,邵仲毅重组当地濒临破产的植物油厂,凭藉着沿海区位优势和灵活的决策,数年间,晨曦集团就跃升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商,他也被称为"大豆王";2013年,晨曦集团营收飙升至751亿人民币(约3530亿台币),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然而2015年之后,晨曦集团由盛极一时转入悬崖式崩盘,让人始料未及。事实上,早在2012年晨曦集团最兴盛时,邵仲毅就四处扩张,投资37亿人民币(约174亿台币)在莒县兴建十大建设项目,在陕西、江苏、青岛等地投资30多亿人民币(约141亿台币)的石化专案,依照邵仲毅规划,预计3年内上述专案均能全部投产,届时等于再造一个晨曦集团,销售收入过千亿人民币。

然而就在这时,银行却翻了脸,据内部人士透露,晨曦四处建厂时,银行一再抽贷,大量流动资金变成固定资产,许多在建项目因没有后续投入,长期停滞无法开工,不仅无法赚钱,每年还要负担大笔贷款利息。

2015年,邵仲毅在两会记者面前大声疾呼银行不能再从实业抽血了,他表示,从2014年中开始,银行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突然抽走19亿人民币(约89亿台币)流动资金,总贷款数量减少1/3左右,当时还是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亲自出面协调,才为晨曦集团争取一线生机。邵仲毅直言,"银行这种高速度抽血,让我真的睡不着觉,最后的办法就是缩减业务量。"

虽然外界会联想,晨曦破产主要是死于银行之手,但就在晨曦集团的另一项主营业务中,邵仲毅却有截然不同的投机者形象。就在炼油业务遭遇资金抽血重创时,晨曦集团另一项大豆业务也遭遇寒冬,这次始作俑者正是邵仲毅自己。

外界对晨曦集团的"融资豆"业务始末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晨曦集团不仅是在做大豆进口贸易,更从事大豆贸易融资的投机套利!

以农产品作为融资项目,大豆并不是唯一的杠杆工具,还包括棉花、棕榈油等,而大豆市场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从2001年全面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大量进口大豆,是全世界最大的进口国,这也给一些大豆进口贸易商更多的套利空间。

所谓的套利捷径就是,运用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的信用证,企业可选择在海外进行美元融资,再用于进口,货物进口后将其转卖,就可获得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在人民币升值时期,这些进口贸易企业可从中获得相应的利差和汇差,可观的利差和汇差养肥了像山东晨曦这样不以贸易为主要目的的进口贸易商。

更极端的案例出现在2013年至2014年人民币升值期间。当时甚至有些企业彻底放弃主业,转而把大豆进口作为融资工具,透过资本运作大举低价抛售套现,而后再将这些现金投向高利借贷或房地产市场,利用信用证90天甚至180天免息期,赚取高额利息收入和人民币升值汇兑收益。

不过,银行在经历2014年大豆进口商违约潮后,就开始严查贸易公司的信用证融资,并收紧信贷,晨曦集团的贸易模式遭遇致命打击,随之而来的人民币贬值和大豆进口关税的调整更是雪上加霜,让其步履维艰,最终难逃破产命运。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