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拿不出二十万彩礼,那这婚就别想结! /

结婚要价高:拿不出二十万彩礼,这婚就别想结

“八八大发”“万里挑一”“万里挑妻”,这些繁多的名目背后,是8800,11000,17000三种彩礼数目。这只是2000年初的价格,现在早就翻了十倍还不止。

过年回家的你,被爸妈催婚的时候,可能也听他们讲过关于彩礼的“鬼故事”。某个表哥好不容易买了婚房,现在砸锅卖铁都没法凑齐二十万的彩礼,婚礼都准备好了,媳妇还是果断跟他分了。准备去女友家拜访之前,你也会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丈母娘在彩礼上放你一马。

尤其在农村,彩礼更是很多家庭摆脱不掉的噩梦,一天凑不齐彩礼,孩子就没法找到对象,甚至全家都在村里抬不起头。那些躲过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陷阱的家庭,最后却没有躲过彩礼的魔掌,落了个因婚致贫。

天价彩礼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彩礼价格现在如此高?

没有二十万,咱们的婚事就算吹了

在中国,彩礼一直是未婚青年身上的一座大山。虽然在50年代,买卖婚姻就已经被禁止,彩礼作为落后旧俗的一部分也受到批判[1]。但是在私下里,彩礼一直是娶媳妇的硬要求。

不过相比过去,今天的彩礼似乎更加夸张。

现在提到彩礼,我们往往觉得它是爱情买卖的价码。但是过去彩礼并非如此,在通婚范围比较小,各家收入也不多的情况下,各地方都有自己的约束彩礼数量的规则。彩礼要太多并不合适,容易招致本地人的非议[2]。

过去彩礼常送的四大件,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那时候是价值不菲的礼物/视觉中国

根据学者在河南和江西农村的田野调查。过去的彩礼虽然贵重,主要还是实物,比如“十件衣服、十斤棉花、十张布”[3]“四大件儿(冰箱、电视、洗衣机、录音机)”[4]。和现在彩礼的明码标价相比,当时的彩礼更像是礼物。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通婚范围的扩大,婚姻也越来越市场化。90年代之后,彩礼从实物慢慢转变成红包[3]。彩礼的性质也从礼物,变成了女方为自己的婚姻定下的市场指导价。交不起彩礼钱,就算感情再好,这婚都结不成。

在甘肃庆阳,相亲市场又叫做“人市”。这里相亲不是谈婚论嫁,而是论价。只要彩礼谈妥,一个月就能闪电结婚。谈不妥,那抱歉没戏。甚至有人因为总是凑不齐礼金,竟然相亲相了十八年还没结果[5]。

2018年6月1日,河南洛阳。为了尽快凑齐十万元彩礼,工人小尤顶着烈日和噪音在钻墙打洞/视觉中国

彩礼不仅撕下了人情的面具,露出了交易的本质,而且要价还越来越高,就像飞涨的房价一样让人绝望。

一项统计了辽宁、江苏、河北、广东、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和云南9个省彩礼变化状况的研究显示,从1980年开始三十多年间,彩礼总花费上涨近十倍。彩礼的平均金额从3000元涨到3万多元,而婚房花费也从7000 元飞涨到近7 万左右[6]。

尤其是1999年之后,彩礼增长更是迅速。山东、辽宁和河南省这几个省的彩礼总花费,最高达到了省人均年收入水平的40 倍左右,其余省份一般也有5到10倍左右。为了应付彩礼,“婚前三四年积蓄,婚后五六年还债”已经是某些地区的常态[7]。

当然,发愁的不只有娶不上媳妇的男青年。为了筹集彩礼,他们爸妈可算操碎了心。

2017年10月30日,山西阳泉。为了给儿子挣彩礼钱,一位老人挑担卖烧饼,每天坐绿皮火车往返城乡之间/视觉中国

对农村家庭中的爸妈来说,儿子结婚生子是自己的人生任务。在汝南的调研发现,当地人判断一个人去世是不是喜丧,并不看这个人的岁数如何,就看这个人的子女有没有成家[8]。

农村研究专家贺雪峰在河南洋河镇调研时,也听到当地人有一种说法“见到50 多岁骨瘦如柴的人,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人有两到三个儿子”。汝南农村也有类似的俗语,叫“生两个儿子哭一场”。说彩礼摧毁了很多农村家庭,也不为过[9]。

彩礼贵,都是因为结婚难

夸张的彩礼,其实只是婚姻市场不平衡的症状。彩礼数量的上升,反映的是在女少男多的婚姻市场里,女性结婚的“要价”越来越高。

2004年3月8日,西安市火车东站一公厕内一位女婴被救起,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救治。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每年各地这样被遗弃的婴儿还有很多/视觉中国

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生性别的天平就开始向男性倾斜。2015年,中国的性别比仍然处在113.51的高位,比105的正常值高出不少,这还是性别比连续七年下降的结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2010年中国30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为1886 万人,是相应年龄未婚女性人口的4 倍多[10]。

性别不平衡的情况,在农村尤其严重。如果一个青年在农村到三十岁还打光棍,那他就可能要和另一位对手竞争同一个结婚名额。到了四十岁就更惨了,平均七个男的对应一个女的。这个数字,为镇的2.3倍、城市的4.8 倍[11]。

婚姻市场的扭曲,除了性别不平衡之外,还要考虑结婚年龄的问题。一般来说,女性会倾向于比自己年龄稍大的男性,男性也喜欢找比自己年轻的对象。

2000年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中国夫妻最常见的年龄差,一直是在丈夫比妻子大四岁到妻子比丈夫大一岁这个范围,大概占总数的六成到七成[12]。

这个规律在现在仍然适用,根据2012年陕西省夫妇年龄差的数据。接近八成的夫妇,都落在男比女大五岁,到女比男大一岁这个区间里[11]。

想找对象的农村小伙真的难,他们不仅要和同龄人赛跑,还得应付没有赶上婚姻班车的,比他们大几岁的青年。本来已经是肉少狼多的竞争环境,显得更为紧张。

综合性别和年龄因素,有学者推算,2015年之后大概每年会有15%的男性没有着落,大概是120万人左右。

最严重的时候,婚姻市场平均每5个男人其中就得有一个光棍。男女比例如此不均衡,也难怪女方有底气在彩礼上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了[13]。

不过,婚姻市场是否均衡,只是影响彩礼的一方面。相比北方,南方的婚龄人口性别比要更不平衡[10]。可根据上文对彩礼数量的研究和田野调查资料[6][14],似乎北方才是天价彩礼重灾区,这是怎么回事?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能是南北方农村的结构差异。

乡村爱情里的村庄是典型的北方村庄,一个村里好几个姓,各自有各自的影响力。在人情上面子上比来斗去,对他们来说是常态/《乡村爱情变奏曲》

根据贺雪峰组织的田野调查,北方农村往往是多个小亲族组成的,经常是一种派系林立的状态[15]。这些小家族,好像一条街上相互竞争的几个小店。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婚丧嫁娶、人情往来上大把撒钱,彩礼价格也屡屡突破上限。

而南方,尤其是华南的宗族力量更强。这里的村庄更像是管理有序的家族企业,虽然内部也有竞争,但是大家都是自己人,对彩礼价格的竞争和攀比也没有那么激烈。

姑娘都走了,就剩光棍了

本来农村就是男的多女的少,婚姻市场先天不足。而农村女性的外流,更加剧了性别不平衡的问题。让没有走出农村的男青年们,不得不面对更夸张的天价彩礼。

根据婚姻梯度匹配理论,女性不仅愿意找年龄比自己大的丈夫,也希望对象其他条件好于自己[16]。随着人口流动范围的扩大,农村女性的眼界也更广了,挑丈夫也不局限于本地邻村,而是争取向外嫁,什么地方条件好就去哪里。

河北,两名老单身汉一起过年。一碗饺子,一瓶酒,这就是他们的大年初一/视觉中国

一项2010年对冀西北山区女性的调查发现,她们的村内婚显著减少而远距离外嫁明显增多,目的地都是离开老少边穷地区,奔向更富裕的村庄甚至城市。而相比之下,农村小伙娶外地媳妇却没有那么容易[17]。

当然,农村女性确实也有外嫁的资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增长的受教育水平。

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都显示,女性平均受教育水平改善幅度要高于男性[18]。另外的研究也发现,高校扩招拉近了农村女生和男生之间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19]。

2016年03月19日,济南市,一名女孩坐在马扎上,将纸箱当作课桌,捧着课本和作业本学习。虽然艰苦, 但女孩受教育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视觉中国

在婚姻市场上,教育的回报非常显著。而女性在这个方面,又尤其有性别优势。基于“2011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相比男生,同样的教育水平下,女生更容易找到教育水平好于她们的丈夫[18]。

农村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婚姻走出家乡,找到更好的归宿。相反,男人们就惨了。本地的姑娘本来就少,还有一大批都嫁去了外面,这让婚姻竞争变得越发残酷。

而这种地方彩礼更是夸张,上面提到甘肃庆阳虽然贫困,但彩礼之高让全国瞩目。原因之一就是这里的女性都争取外嫁去相对不贫困的地区,留下整村整村的光棍。

对本地的女性来说,当地的结婚心切的光棍们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力,是彩礼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彩礼价格每年都上涨一两万,找她们相亲的男青年还要排队,甚至要贿赂中介才能见上一面。这种情况下,彩礼涨价几乎是必然的。

2016年02月19日,福建泉州。越南新娘逃跑后,一位买新娘的青年烧毁了新娘留下的衣服。因为本地姑娘少,通过中介娶越南新娘在很多地方已经是常态,不过很多越南新娘并非自愿,会伺机逃跑/视觉中国

交不起彩礼的光棍们,为了能完成结婚大业,甚至打算铤而走险。有些贫困村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有本事拐一个,没本事干受着”[20]。

不过,相比拿着钱找不到对象,甚至手里没钱还没有对象,彩礼再贵都是幸福的烦恼。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