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美关系恶化背后 为什么总是鸡同鸭讲? /

中美关系恶化背后 为什么总是鸡同鸭讲?

近年围堵中国论调甚嚣尘上,甚至有中美"新冷战"的议论,但习近平始终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代表中国对人类美好愿景的宣示。然而,西方对中国却百般猜忌。

巨大的落差凸显了与西方有效沟通的重要,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要做对的事,更要用对的方法做,才能让外界准确理解,并坦然接受中国的崛起。从中国的角度来讲,要促进中西有效沟通,首先要摆正心态,其次要学习西方人的沟通之道,最后也是最重要,要做好中国自己的事,特别是理顺国际国内两种叙事架构。

中国舆论有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解决了中国挨打的问题,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挨饿的问题,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则要解决中国挨骂的问题。的确如此,随着中国的迅勐崛起,西方对中国的攻击也日趋激烈。去年10月美国副总统彭斯的对华政策演讲堪称对中国误解的极致。更令人忧心的是,面对所谓中美新冷战的阴霾,中国在美国工商界和知识界经营多年的朋友圈中许多人缄默不语,甚至有些人选择为川普政府背书。

为什么中国总是被"误解"?难道是"真心换绝情"?抛开长期以来困扰国人的受害者心态,这里其实有一个沟通的战术与战略问题。首先,中国与西方本来就在语言、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经制度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出现沟而不通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比如在处理中美关系时,中国人倾向于首先明确双边关系的伙伴性质,或者双方至少先做出正式承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领域交往。但美国人普遍认为对外关系应以具体成果为导向,是不是伙伴取决于能否携手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对"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方倡议的概念颇感费解。中美虽有各层级的沟通机制,但很多情况下沦为各说各话甚至鸡同鸭讲。因此,对于中西沟通,中国应摆正预期,保持一颗平常心。中国固然要检讨是不是做到言行一致,但也不必为了刻意迎合西方而委曲求全。

尽管双方存在种种结构性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相反中国在主动出击时可以学习西方的沟通之道,从而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近些年来,除了高层互访和经贸往来,中国越来越重视中外人文与文化交流,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效果似乎不是特别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主导的单向度宣传模式,结果不仅在国外水土不服,更引发在地国对中国渗透的警惕和不对等交流的不满。

大陆不能一味追求表面风光的政绩工程,而应洞察西方不信任政府(不仅是外国政府),及人文与文化活动由民间社会主导的特点,需顺势而为,由民间的连结,潜移默化改变西方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大陆应当更加重视国内民间社会的培育,同时扩大对外开放,鼓励中国人到发展中国家和西方人一起投身公益事业、支援中西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为西方记者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大的空间等。

从根本上讲,谋求与西方的有效沟通,不是为了行销中国的价值观,更不是为了取悦西方,而是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国不能为沟通而沟通,这样只会本末倒置,而是应当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讲好一以贯之的"中国故事"。

中国需要建立一套环环相扣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内对外基本上是同一个"故事"。大陆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但也暗流涌动,因而出现许多矛盾现象。譬如一方面宣称对外资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疲于应对"国进民退"的争论,甚至由最高领导人出面呼吁保障民营企业家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再如,一方面称让市场来对资源进行配置,另一方面却推出以中国制造2025为主的巨量产业补贴。试问西方人会如何看待中国诡异的内外叙事?

随着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国内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壁垒已经被打破。许多中国内政问题,如"中国制造2025",却引发西方的强烈疑虑甚至公开干预。与西方的有效沟通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中国面临的大课题。它不仅关乎公关技巧,更涉及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未来走向,希望中国能继续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