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为什么苏轼偏偏选择了与王闰之同葬? /

为什么苏轼偏偏选择了与王闰之同葬?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王弗,苏轼心中的白月光。任凭时光流逝,你永远是明月夜下最为娇羞的少女模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朝云,苏轼最贴心的红颜知己。普天之下,只有你懂苏轼那满腹的不合时宜。

王闰之,一个擅长炊茶采桑、地地道道的村姑。何德何能,竟能让苏轼留下“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这样的重诺?

01 王弗--苏轼心中的白月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深人静,每每读起苏轼的江城子。都不免被他们深厚的夫妻情谊所感动。

结发妻子王弗,可以说是苏东坡在情窦初开之时遇见的心动女孩,那一年,她15岁,东坡是18岁的翩翩少年郎。

有人说,苏轼与王弗不过是父母安排的婚姻,顶多算门当户对罢了。确实,苏轼的父亲苏洵与王弗的父亲王方为好友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确实很多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拍板定下的。在他十八岁的这年,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了苏轼。可见这老丈人是真心欣赏这个有才华的青年,也放心将自己的掌上明珠托付给他。

但是,王弗跟苏东坡可不是被乱点鸳鸯而凑成对的。

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王方作为青神乡贡进士就在那里执教。苏洵就把他的儿子苏轼送到了这个中岩书院读书。也正因苏轼聪明好学,因此王方也是喜爱在心。

在中岩书院读书期间,苏轼经常在赤壁下临流观景,情不自禁之时,对着这一泓绿水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顿时,岩穴中群鱼偏偏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唤鱼姻缘”成了一段佳话,也让苏轼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叫王弗的少女。

又有一回,王方生辰,苏轼与同窗到瑞草桥为老师祝寿,因生性豪放而醉倒在老师家中,睡到半夜起来,知道同窗们都已回书院,便独自踱到翠竹掩映的后院,师妹王弗正临窗梳头,苏轼从怀里摸出从山上带来的一簇飞来凤,轻轻地投进窗去,王弗一惊,继而心跳不已,把那簇浓香阵阵的花苞贴在胸前……

这飞来凤,杨着阔长的绿叶,吐露娇柔的花蕊和幽幽清香。正是王弗最爱的花。苏轼的这簇飞来凤可真的是投到了王弗的心里去了。

16岁那年,王弗成了苏轼的结发之妻,与苏轼琴瑟相合仅十一年。王弗的逝世对苏东坡是非常沉痛的打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也是不言而喻。他心中的白月光寂灭了,往后书桌旁再也寻不到她陪伴的身影了。

在王弗逝世的十年后,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在梦中见到了昔日的爱妻,王弗。因此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2 王朝云--苏轼的红颜知己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用传奇的这句歌词来形容苏轼与王朝云的相遇再合适不过。

初相遇时,12岁的王朝云已是西湖名妓。东坡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至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了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席间觥筹交错,言笑晏晏,但是东坡的眼里却只装得下朝云一人。不管是舞池中央,浓妆艳抹,轻盈曼舞的她,还是此时静坐身旁,一身素净,如空谷幽兰一般的她。都让东坡心驰神往。佳人在侧,哪怕是天气骤变,本是艳阳普照的好天气,变得阴云蔽日,山水迷蒙,他也依然兴致高昂。挥毫写下了描写西湖的千古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殊不知是西湖的旖旎风光让东坡沉醉其中,还是因为遇见“西子”而让人怦然心动。12岁的王朝云成了东坡的侍女,一直到18岁,才正式成为他的侍妾。彼时,东坡已是44岁,过了不惑之年。

王朝云在精神和艺术的感受能力是极高的,她对情感的细腻感知总是能轻易地贴近苏东坡的心里。唱着东坡写的《蝶恋花》也能让她潸然泪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不能自已。她懂他、敬他、爱他,甚至于多过自己。

当侍女时,朝云便对东坡相知甚笃。一日下朝后,刚吃过饭在散步时,东坡便摸着肚皮问身旁的几个侍女,你们说说,我这腹中是何物?一个婢女说回“都是文章”,另一个回“满腹都是机械”,东欧都不以为然。唯有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令东坡捧腹大笑,忍不住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东坡一生的政治生涯非常地坎坷,屡屡被贬,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没有珍馐美味,王朝云便用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如果说这世上谁人最了解苏东坡,最能懂他那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不是王弗,也不是王闰之,此人非王朝云莫属。

03 王闰之--苏轼文中的贤妻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这是苏东坡在王闰之逝世后留下的一句最有重量的话。实不相瞒,普天之下爱惜苏轼文才的,怕都有点愤愤难平。

王闰之何德何能,竟能获此哀荣?

她21岁成为苏轼的继室,彼时王弗已离世三年。王弗,是她的堂姐,她堂姐走的时候留下一个仅六岁的孩子,苏迈。许是为了照顾幼子,在王弗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王闰之与苏轼的婚事便定下了。

如果说王弗与苏轼是因为爱情而结成夫妻,那王闰之就比较悲凉了。性情温婉的她,在那个时候几乎可以说是王弗的替身,东坡娶她不是因为爱,而是为了照顾家中幼子。

“性格温顺,知足惜福。”这是世人眼中的她。她欣然接受这“合理的安排”,成为了大文豪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21岁才嫁人,她必然听到了不少的绯言绯语,有堂姐王弗的珠玉在前,她成了别人口中从小暗恋姐夫、惦记姐夫的人。但她从不去争辩这些,是是非非都是过眼云烟。

王闰之,既没有王弗的才气,能在东坡的书桌前红袖添香;也没有王朝云的灵气,能唱蝶恋花为东坡排解愁闷。她所能做的,不过是像个老妈子一样,默默地照顾好苏轼与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事必躬亲,她是贤妻,也是良母。

王闰之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这25年也恰恰是苏轼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不管是坎坷还是繁华。王闰之一路陪伴苏轼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开封,尔后辗转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 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 颖州一扬州一开封,“身行万里半天下”, 她始终甘于人后,默默无闻地陪伴在苏轼的身边。

王闰之的一生,底色都是朴实低调的,她做过的最为出格和被世人所不满的大概就是乌台诗案时,苏轼在湖州被逮捕, 老幼几怖死。闰之愤而骂道“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 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这几乎成了所有文人学子捶胸跺脚之痛啊。

但是豁达、宽容的苏轼并没有因为闰之烧书而因此介怀。相反,他心中对这个妻子,只有满满的愧疚与亏欠感。

“三子如一,爱出于天。”闰之给了苏轼一个和谐而圆满的家庭,给了他家的温暖和关怀,让他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纵情于自己的诗画江山之间。苏轼知道,闰之,他的贤妻,自会为他打点妥当家里的一切琐碎事务。他没有在他的诗文中为闰之留下惊天动人的诗句,但每每提起,必以贤妻称之。

苏轼对王闰之的那份信赖和倚重,已超越寻常的夫妻爱恋, 升华为对母性的眷恋。

在王弗和王朝云的身边,他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幽默机智的好情人,好丈夫。唯独在王闰之这,他可以做个任性的孩子。他可以腊日不归去游孤山,只因他有一个非常得力的贤内助,所以他能够游得尽兴、游得畅快。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闰之的离去,宛如断臂之痛,她是他最亲的家人,她的无悔付出,苏轼深感无以为报。

唯有同穴,方能补偿万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