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十万鸭军替国出征”的四次惊天大逆转 /

“十万鸭军替国出征”的四次惊天大逆转

27日下午,网上开始流传着10万“鸭军”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虫的消息,并很快冲上了热搜。

消息中指出:根据巴方需求,中国政府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随后,10万“鸭子军队”也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并明确说这次出征的鸭子是一种名为“国绍1号”的鸭子。

第一次逆转

子虚乌有?

看到这个热搜,记者立刻“大脑充血”。多好的选题,又是蝗虫热点,还涉及到生态治理,更重要的是中国“鸭军”出征巴铁,还能进一步加深中巴友谊。

什么蝙蝠侠,什么蜘蛛侠,统统都比不上中国的“鸭子侠”。

激动到双手颤抖的记者开始在网上寻找信息源头,加以求证。

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多雷同。一篇名为《冲鸭!浙江10万鸭子军团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是最早的信息,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卢立志告诉记者,日前,巴基斯坦两所大学已与他联系,就牧鸭治蝗研究与他合作。巴方已决定,派两名博士生来中国学习牧鸭治蝗技术。而到国外灭蝗的鸭子,他将再次推荐绍兴的‘鸭兵’。”

什么!!!

新闻中只是提到巴基斯坦两名博士来中国学习牧鸭治蝗技术,中方向巴方推荐绍兴鸭子。新闻中并没有提到巴方将接收中国“鸭军”,也未提到“鸭军”即将出征巴基斯坦。

一盆冷水浇下来。

第二次逆转

“鸭军”出征不容易

冷静下来的记者想到,中国“鸭军”出征,确实没那么容易。

事实上,即使这一消息属实,中国“鸭军”能否顺利出征,还要过四道坎。

第一道坎:巴基斯坦检验检疫关。

哪个国家引进活物不经过检验检疫?有些国家要求入境的宠物需要隔离7天到30天不等。

10万只鸭子,负责检验检疫的部门得忙成啥样才能过关?一旦疏忽,鸭子带了啥病毒、病菌,巴基斯坦岂不是惹祸上身?

第二道坎:中国“鸭军”能否适应巴基斯坦气候环境?

巴基斯坦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尤其是沙漠蝗虫袭击的地区,更是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中国的“鸭军”们世世代代生长在湿润多雨的江南,享受着鱼米之乡的富足和安稳。到巴基斯坦,“鸭军”们会不会水土不服,不吃蝗虫事小,一旦生病是不是又给人家巴铁添了麻烦。

第三道坎:“鸭军”能否应对沙漠蝗虫?

虽然中国“鸭军”“鸡军”在灭蝗的过程中屡立战功。但是它们大部分是去草原消灭东亚飞蝗和草原蝗虫。个头与沙漠蝗虫相比,东亚飞蝗和草原飞蝗是个小弟弟。

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拍摄者:陈建宏

沙漠飞蝗

面对这种蝗虫界的大哥大,希望鸡军、鸭军们不会被噎死。

第四道坎:会不会引起生物入侵?

引进一种新的物种,对任何国家来说都需要慎重考虑。这种盲目引进新物种却带来新问题的情况有很多。上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为了消灭甘蔗田里的害虫,从南美引进了甘蔗蟾蜍,但是这种蟾蜍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生物入侵,很多地方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此前,牛蛙、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等物种因为各种原因被引进中国,但是这些物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引起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巴基斯坦虽然引进的是鸭子,但是谁知道会不会节外生枝。没经过科学研判,现在哪个国家敢拍拍脑袋就引进10万只新的物种?

第三次逆转

下半年引进?

正当记者兴高采烈地写出了一篇辟谣的消息,却从浙江的朋友那里得到消息:不是不去,只是时间改为下半年了。

“OMG”

原谅记者,确实这一条信息让人蒙圈了。

仔细又一想,这让“鸭军”灭蝗也不是第一次啦。

据2001年6月新华社报道,新疆养殖的灭蝗鸡鸭有近70万只。另报道,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3万只鸭子乘飞机从浙江长兴赶往新疆吃蝗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次出征的鸭子据说是一种名为“国绍1号”的鸭子。这种鸭子是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我国著名的蛋鸭品种——绍兴鸭的基础上选育出的一个新品种。浙江省农科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家禽研究室主任卢立志和他的团队综合运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历经6个世代的选育,终于选拔出了“三科全能”的蛋鸭新品种“国绍1号”。

与传统绍兴鸭相比,“国绍1号”“不靠水,也能养鸭子。”卢立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而且相比鸡,鸭子军团战斗力更高。卢立志介绍说:“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拥有三倍‘作战’能力。”

使用“鸭军”灭蝗虫,既解决了养鸭饲料问题,又灭掉了蝗虫。吃高蛋白“饲料”——蝗虫的鸭子下的蛋一定更加美味。一直奔跑在野外的鸭子,一定肉质紧实,鲜美多汁,能卖上好价钱。这对庄稼损失惨重的农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估计10万“鸭军”准备起来也需要时间,下半年出征确实比较靠谱。记者已经准备把辟谣的稿子删掉了。

第四次逆转

巴基斯坦根本用不上“鸭军”?

到底去不去啊?看着已经到热搜第一的话题,记者联系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吕要斌,看看业内专家咋说吧。

结果专家的话让记者呆若木鸡。

“使用鸭子生态灭蝗根本不适用巴基斯坦当前的情况。”吕要斌所长有理有据的一二三四,给记者上了一堂生物课。

首先,浙江省农科院此前确实和新疆合作,利用鸭子进行生态灭蝗。“但那并不是在蝗虫大面积暴发的情况下开展的,而是为了持续控制蝗虫种群数量。”吕要斌介绍说,“在这种大面积暴发或者迁飞的情况下,用鸡鸭等天敌进行防控效果是有限的。”

吕要斌指出,利用蝗虫天敌防控,主要是通过保持食物链的平衡,来达到持续防控蝗虫的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在蝗虫迁飞的过程中,蝗虫体内会产生一种拒食剂,鸡鸭等天敌是不会大量取食的。”吕要斌解释说,尤其是蝗虫迁飞后,数量巨大,鸡鸭等天敌取食量有限。“依靠一两种天敌防控是抵挡不住的。”

群居型沙漠蝗会接受一种含天仙胺成分的食物。天仙胺是植物里含有的一种可以防止植物被天敌取食的生物碱,群居型沙漠蝗取食含天仙胺类食物并不需要特别的代价,也不会中毒,而散居型并没有类似现象。也就是说,迁飞的蝗虫可以对这种“毒药”熟视无睹,而对蝗虫天敌来说,如果大量取食迁飞的蝗虫,会造成体内生物碱积聚,最后中毒。因此,这些天敌们看到“黑化”的蝗虫,它们的基因就会告诉它们“不要吃了”,会中毒的。

所以在这里告诫那些人类“吃货”们,还是别想着吃光沙漠蝗虫了。“狂暴”化的蝗虫并不是美食,吃多了还会变成“毒药”。

更重要的是,在联合国联农组织所公布的信息中并没有提及4000亿只蝗虫,因此国内很多媒体的宣传有些夸大。“我所有位巴基斯坦博士后,根据他的介绍,当前巴基斯坦的蝗灾确实比往年严重,但并不如国内网络上讲得那么夸张。”吕要斌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