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疫情持续重击,2020中国房市断崖式下跌 /

疫情持续重击,2020年中国房市断崖式下跌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肆虐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受到严重打击。

去年之前已经濒临崩盘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爆发影响之下深陷停滞寒冬,更如雪上加霜。新冠肺炎对中国房市的打击相当明显,今年2月份交易量创下近10年最大跌幅,可谓跌至冰点。

根据中国媒体《界面新闻》3月5日报导,“易居中国”旗下克而瑞信息集团的研发部门CRIC研究中心发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7个重点城市2月份的新建住宅成交量比去年同期下滑77%。疫情较为严重的武汉、重庆甚至创下零成交纪录。

房市断崖式下跌

随着肺炎疫情扩散,中国房市不仅持续大量破产之趋势,大型房企也自身难保,例如中国恒大集团2月16日祭出全数75折的史上最大促销活动,成效不彰。中国恒大集团曾于2019年9月爆传流动性危机,当年上半年债务激增约200亿美元,到达1,137亿美元高点。

此外,中国招商证券针对中国36个城市房屋销售统计数据指出,新屋销售于2月首周崩跌90%,旧屋销售也崩跌91%,显示肺炎疫情对中国房产市场冲击规模相当惊人,并已造成断崖式下跌。

而在去年底疫情爆发之前,中共当局为了“去杠杆”以及抑制严重的炒房炒地乱象,已经实施限购命令,并且紧缩房贷条件。加上因中国经济下行,房产市场情绪以及景气持续低迷,不料年关爆发的肺炎疫情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中国房市普遍面临断头破产或者忍受凌迟之势。

直到2月中旬,中国仍有超过100个城市的售屋销售点尚未能开放,甚至深圳政府宣布禁止举办房屋销售活动;郑州政府则下令在3月中旬之前,不得进行房地产建设。

对于视短期钜额现金流量为营运命脉的房企而言,中国疫情即使会在第二季和缓,仍足以导致企业破产。标普全球评等(S&P Global Ratings)指出,资金流动性较差的房企之困境将严重恶化。

房地产市场据估计占中国GDP的25%,肺炎疫情使许多建案延后销售、潜在购屋者与投资者却步。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报导,肺炎疫情重创中国高达3兆美元规模的房地产市场。据悉,1月底中国展开武汉等第一波封城后,广西等多省便暂停新建案销售活动。

CRIC研究中心并且指出,2月份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总成交量同比下跌73%;二、三线城市总成交同比下降78%;三四线城市受到的冲击尤其大,主因今年返乡置业较少,加上当局推动二线城市开放人才落户政策,吸收大量三、四线城市潜在需求。

许多房产交易活动以及金流受限,市场呈现半昏迷状态。

中国知名房企2月份业绩重挫概况,例如富力地产(02777.HK)、融信中国(03301.HK)销售额同比皆下挫约六成,首创置业(02868.HK)同比下跌超过八成。CRIC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中国前百大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37.9%;若估1至2月累计销售额,同比降低23.8%。

更糟糕的是,这些销售额可能都有严重的灌水乱象。

根据《乐居网》3月5日报导,目前许多房企以线上订房取代实体购屋,为争取客户以及在投资人面前撑住销售表象,而陷入恶性竞争。线上订房门槛越来越低,几千元就可以订房认购,并且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无理由退房。许多房企甚至强迫员工先行认购,导致实际销售额灌水,许多房产并没有卖出去。

另有知名商用不动产业者近期针对约700名房东、租户、投资人进行电话民调,发现超过九成商办房东与租户皆认为,2020年欠缺扩大租赁之意愿,高达七成租户认为商办租金可能下跌。受访的337名商办租户中,有45%明显感到业务量减少。

北京严守经济最后防线

此前中国房市低迷已久,加上疫情延烧失控、未见缓和,许多房产交易活动以及金流受限,市场呈现半昏迷状态,即使要回到惨澹的2019年都很困难。

中国房市面临空前考验,例如今年元旦至2月10日,40天内已有多达96家房企破产。相较之下2019年上半年有270家房企破产,全年突破500家破产,已是历史新高。

根据市场研究谘询机构“中国褐皮书”(China Beige Book),近日公布肺炎疫情爆发后第一份中国经济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市场实际情况比新闻媒体所报导还要糟糕。至少三成中国企业仍未复工,也由于没有现金流挹注,将有数百万家公司拖欠债务,形成灾难。

中国褐皮书在2月份完成对1,400多家中国企业的调查,执行长米勒(Leland Miller)接受美国财经网站MarketWatch访谈指出,目前中国的局势比媒体报导严重许多,而对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观察对象正是房地产行业,“因为这是北京最后一道防线”。

在肺炎疫情黑天鹅的干扰之下,2020年伊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比去年普遍的预测更为恶化、更不可捉摸。

房地产市场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指标,目前情况较去年更加低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