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印军战车被撞翻 官媒:作好打胜仗准备 /

印军战车被撞翻 官媒:作好打胜仗准备

中印边境再起冲突,周一(8月31日)两国军方互相指摘对方在班公湖南岸采取挑衅军事行动,中国官媒其后称中方要做好作战的准备。而在冲突发生的拉达克地区,印度陆军一辆步兵战车在运送过程中被撞翻,事故酿成一名军官身亡。身在欧洲的中国外长王毅则呼吁印度与中国发展互利合作,让两国27亿人口共同走向现代化。中国媒体《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印军是此次争端的发起方,并强调“中国的实力数倍于印度,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

据东网今天引据印度陆军消息,拉达克地区的卡鲁(Karu)附近周日(8月30日)发生意外。军方准备把一辆步兵战车搬上一辆拖车时,突然遭一辆民用货车撞翻,陆军上尉塔帕(Dikshant Thapa)遭掉下来的步兵战车压中,当场伤重死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周二(1日)在记者会上再被问及中印纠纷,重申中方历来主张通过和平友好协商,解决边界等历史遗留的问题。她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中印双方在各个层级进行了多次接触和会谈,积极寻求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她批评印军近日非法越线是公然挑衅,严重侵犯中方领土主权,违反两国相关协定和重要共识,与局势缓和降温背道而驰。中方要求印方严格管控和约束一线部队,停止挑衅,撤回非法越线人员,停止任何导致局势升级和复杂化的举动。

据光华网今天报道称,中国与印度上周末再发生边境争端,印度周一指中国试图改变中印争议边境的现状,对此中国媒体《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印军是此次争端的发起方,并强调“中国的实力数倍于印度,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

印度军方周一发表声明指,中国解放军违反先前在拉达克东部持续对峙期间所达成的军事和外交共识,并称印度士兵挫败了中国要“单方面改变当地事实”的意图。对此,《环球时报》于当晚发布《对印方的机会主义表现必须强硬回击》的社评予以反击。

该社评称,此次发生边境争端的地区原本就是在中方实控之下,但印方却想要把它搞成新的争议地区,配合印方在双方的谈判中讨价还价。“印方明显继续在边境问题上持多占便宜的进取姿态,而不是把维护边境地区稳定置于首要位置。”

社评提到,印度目前国内问题缠身,尤其是冠病疫情严重失控,而受到拖累的经济十分疲弱。因此,挑中印边境紧张,新德里有转移国内注意力的意图。

社评强调,新德里面对的是强大的中国,中国解放军有充分的力量保卫国家的每一寸领土,而中国也做了各种准备。“如果想用战争方式做摊牌,解放军一定能够让印军遭受比1962年更惨痛的失败。”

社评最后写道,中方需要做好在中印边境地区开展军事斗争的备战工作,强调虽然中方坚持以和平方式化解摩擦,但在印方鲁莽冲击中方底线时,中方决不能手软,“该动手时就要动手,而且要确保战之能胜,要让每一场爆发的冲突都成为印方的一个教训”。“中国的实力数倍于印度,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对手。要坚决打掉印方可以通过勾结美国等其他力量对中国以弱搏强的幻想。亚洲和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热衷于机会主义的力量都是欺软怕硬的,而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有着典型的机会主义表现。”

据光华网说,自5月以来,中印两国军队就一直在喜马拉雅山西部对峙,两国都指控对方违反了“实际控制线”或事实上的边界。6月20日,两国在拉达克(Ladakh)地区加勒万谷(Galwan valley)发生冲突,造成20名印度士兵死亡,随后两国同意撤军。中印曾在1962年爆发边境战争,而今年夏季爆发的冲突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两国如今都在边境附近部署了数以千计的部队、坦克、大炮和战斗机。

据该报道引据印度陆军消息,拉达克地区的卡鲁(Karu)附近周日发生意外,军方准备把一辆步兵战车搬上一辆拖车时,突然遭一辆民用货车撞翻,陆军上尉塔帕(Dikshant Thapa)遭掉下来的步兵战车压中,当场伤重死亡。

有印度撰稿人近日在军事网站刊文称,通过商业卫星图像发现,解放军在洞朗地区修建了两处规模不小的设施,军事专家根据该设施的特征分析,认为是用于部署红旗9或S400之类远程防空导弹的预设阵地。专家指,防空导弹阵地必然纳入区域部署的大体系,与空军航空兵、陆军各单位,以至电子战和远程导弹部队配合。因此,解放军修建防空导弹阵地,意味打算拿出足够力量保卫该地区。

另有印度报道,印度从俄罗斯引入AK-203突击步枪生产线的项目已接近尾声,双方官员正就合约内容进行最终审查。根据印度国防机构消息,该国将于今年底开始生产60万支突击步枪,但出于成本考虑,首批2万支步枪将直接从俄罗斯进口。消息人士称,在印度本土生产AK-203突击步枪的成本比进口略低,但拒绝透露具体数字。

该报道称,中印边境再起冲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中印两国共同利益大于矛盾,不能让分歧上升为冲突,盼两国各部门落实好这些重要共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