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又一起!饮料冒充奶粉致孩子智力残疾 /

又一起!饮料冒充奶粉致孩子智力残疾!

本文综编自中国经济网、联合早报、微博,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继湖南郴州永兴县“佝偻病”患儿事件之后,又一例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在网上发酵。今日,“家长诉饮料冒充奶粉致孩子智力残疾”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重庆一患儿疑因长期服用“金大洋”牌“水解奶粉”导致智力残疾二级,后被发现产品并非奶粉而是固体饮料,目前家长已起诉涉事公司及经销商索赔156万元。

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 疑致智力发育迟缓

据新浪财经报道,黄先生女儿寒寒(化名)2017年9月出生后得了一场肺炎。出院时医生告诉他要冲服“深度水解奶粉”,独自抚养女儿的黄先生购买了“金大洋”奶粉产品,在饮用该“奶粉”20多个月时间里,寒寒出现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的情况。

黄先生2020年5月发现,“金大洋”其实根本不是奶粉,只是一种固体饮料。到现在,三岁半的寒寒仍无法走路说话,目前被鉴定为智力残疾二级。

记者3月27日从黄先生处获悉,其起诉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及经销商索赔156万,已获立案。

事件引发一片舆论声讨

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微博热议,中国网友评价涉事的金大洋公司,“这商家也够缺德的,固体饮料冒充奶粉。”

有网友愤愤地声讨,“这已经不是钱能弥补的了,太难过了。直接罚到倒闭,不然不足以平民愤!”

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骂企业,而没人骂医院和医生?如果不是医生推荐,这个黄先生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有这样的产品,更不可能买。医生为了钱黑了良心和企业一起坑百姓。”

也有网友中肯地表示:“仔细看了一下,产品上没有写奶粉,但是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各种啊你分都是靠销售人员的推荐,自己在这些领域是没有辨别能力的。而这些方面,国家也缺少一些强硬的措施,例如可以强制在类似产品包装上标识‘本产品不可替代奶粉’之类的。欺负人不懂的那些企业和商家就是——坏!”

也有网友批评:“这个爸爸带孩子太马虎了,商家从来没认定这是纯奶粉,男人带孩子还是不行。”

涉事企业曾因虚假宣传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实际上,本次事件涉事企业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并非首次被曝光。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该公司生产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配方奶粉”潜入医院商店,目标瞄准过敏患儿,且给推荐该产品的医生提供高额“回扣”。

据报道,在金大洋乳业官方微信上,频繁发布《宝宝腹泻频繁,有可能是乳糖不耐受》等文章并在文中附有金大洋“配方粉”产品介绍,并以“青岛金大洋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有限公司”的身份密集参加婴童展、儿科学术会议等。金大洋乳业官方客服曾称其“敏康宝乳蛋白过敏期小肽配方粉”等产品可以给2个月大的牛乳过敏宝宝吃,且可以替代配方奶粉。

然而,经查询,这些吹得天花乱坠的“配方粉”实为固体饮料,均未取得特医食品的注册资质。

事件曝光后,2019年6月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虚假宣传、发布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2019年8月7日,青岛市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金大洋乳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向大股东李宣文发布了限制消费令。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500万元,于前不久的3月17日变更名称为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上已无该公司产品的身影。

特医食品乱象多 专家建议消费者擦亮眼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罗云波教授指出,特医资质门槛高,但利润丰厚。“因此企业打擦边球,把普通食品说成是特医食品,以牟取利益。”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赵亚利也直言,固体饮料被滥用的行为也存在已久。

对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刘秀梅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呼吁特医食品行业,加强行业自律、自我管理。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认真核查审批、备案程序和市场监管的漏洞,真正做到严格监管。”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市场上售卖的婴幼儿产品种类繁多,鼓吹的概念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在导购的“忽悠”中很难分辨真伪,到底该如何分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普通食品之间的区别?

“特医食品应在医生和临床营养指导下销售使用,但现在特医食品尚未进入医院目录,消费者的科学认识不足,造成消费使用误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厉梁秋此前对记者表示。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此前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购买婴儿奶粉或特殊医学用途婴儿奶粉应仔细阅读标签信息,不要轻信推销信息。

“第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所有产品都应该在醒目位置清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因此家长选购时可以留意外包装上的‘婴幼儿配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或类似含义的字样。第二,婴幼儿奶粉(包括特殊医学用途的)在我国严格实行注册管理和批批检验,市场抽检频繁,有较好的安全保障。通过产品外包装上的注册号可以在市场监管总局官方网站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检索产品信息。查询不到相关信息的产品有可能尚未注册或假冒、伪造,消费者请勿购买。”钟凯表示。

本文综编自中国经济网、联合早报、微博,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